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引发文艺评论家热烈反响(二)

2025-07-1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定当牢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扎根生活沃土,反映人民心声,深入开展有思想、有温度、有影响的文艺评论,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为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学习专题,特邀张德祥、胡智锋、薛晋文、马琳、张国涛、顾亚奇、林蔚然、王文静8位文艺评论家撰写短评文章,以飨读者。

打造精品佳作,建设电影强国

张国涛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130周年、中国电影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既是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的认可,也是对8位德艺双馨电影艺术家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是向广大电影工作者发出的投身电影强国建设的动员令,并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奋进方向。

8位电影艺术家是中国电影120年发展历程中的杰出代表,创作了众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佳作,塑造了多个光彩闪耀的经典银幕形象,有些已至耄耋、鲐背之年仍高度关心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8位电影艺术家“崇德尚艺、潜心创作”的高尚品德当为广大电影工作者学习,并以此为范创作出更多匠心之作、经典之作,共同助推中国电影事业繁荣发展。

当前正处于面向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建设并建成文化强国最为核心且重要的是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精品佳作。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这不仅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的指示精神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同时又为电影精品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自己所担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才能在作品创作中巩固文化主体性,从而更好地表现和讴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只有扎根生活沃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讲好更多中国故事、人民故事和时代故事,才能更好地传播和抒发人民心声、时代交响、中国情怀。

经过20余年产业化改革发展,中国电影已拥有世界最大的观影人群、院线规模、银幕数量和居于世界前列的作品产量、票房数量、产业规模,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影大国”。只要广大电影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体现的的重要精神和最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潜心营造良好的电影产业生态和环境,推进电影科技创新应用,加强复合型电影人才培养,中国电影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电影强国”的梦想,切实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用艺术理想照亮文化自信

顾亚奇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既是对电影工作者的关怀与激励,也寄予着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嘱托与期待。这封重要回信情真意切、言简旨远,“时代”“人民”“生活”“崇德尚艺”“文化自信”等字眼洋溢着温暖、热切与厚望。其中,“艺术理想”一词尤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艺术理想”一直被赋予超越性的精神内涵,被视作艺术世界的精神灯塔,它是艺术家创作的内在灵魂,也是关于艺术终极目的和最高境界的信念总和,体现了人类通过艺术追求意义、表达存在、探索可能性的永恒渴望。文艺工作者的每一次创作都是艺术理想的燃烧、艺术理想的绽放,最终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文化力量。

坚守艺术理想,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艺术的生命力源于与人民的血脉联系,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主体间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共振。生活在人民中间,对人民爱得深沉,作品才能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塑造人民喜欢的艺术形象。田华22岁塑造“喜儿”时,将劳苦大众的悲欢凝练成《白毛女》中血泪交迸的控诉;离休后,她仍活跃在赈灾义演一线,身影与人民始终重叠。王心刚把军人形象从概念化的符号升华为有血有肉的英雄,他塑造的军人形象既威严坚韧又充满人性温度,因为王心刚深知:“真正的英雄气概,是在平凡的日常中淬炼出来的。”对此,夏衍先生曾总结道,“离人民越近,作品才越有永恒价值。”

践行艺术理想,要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真正的艺术理想,必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递战争年代信仰的力量,《董存瑞》礼赞热血铸丰碑的牺牲精神,故事虽然发生在特定年代,但反映的“中国精神”却能跨越时空,照见永恒。电影《股疯》如一扇窗,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人们的欲望与梦想,《归来》中陈道明饰演的陆焉识展现时代伤痕和爱情悲歌,也凝结着对民族性格的深沉体认。艺术回应时代,时代成就艺术,对此潘虹深有感触,“文艺作品是一个时代珍贵的‘横截面’”,把握时代脉动方能熔铸作品的史诗气象。

实现艺术理想,要扎根生活沃土之中。艺术之花的绽放,离不开生活泥土的滋养。《山海情》《人世间》《我的阿勒泰》等影视剧广受赞誉,成功虽各有缘由,但共同点是主创团队对生活的深入、再深入,贴近、再贴近。扎根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珍视艺术的源头活水,中国大地就是取用不竭的故事宝藏。外卖骑手诗人王计兵在《赶时间的人》中写道:“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骨头里赶出火”,字字朴素却直抵人心。这种源自生活本真的创作,与“沂蒙二姐”吕玉霞在田间地头吟诵的“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花红柳绿的宣言”遥相呼应,“热气腾腾”的生命诗篇火爆“出圈”。新大众文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同样告诉我们:生活体验的深度,决定了艺术表现的高度。

艺术理想的当代实践,还离不开对中华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现代科技和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流动的审美江河。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敖丙与哪吒的“双生对立”隐含“性善、性恶”的哲学思辨。在五千年文明根系中汲取养分,也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的要义所在。

文艺之“大”者,在其培根铸魂。“艺术理想”大于天,“崇德尚艺”重千斤。拍好戏、演好“戏中人”,以精品佳作为答卷,更要在现实中作表率、立标杆。新征程上,艺术理想的星光正汇成文化自信的璀璨银河。当历史借艺术融入血脉,当思想借艺术形成信仰,一个文明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束源自艺术理想的精神之光,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

电影《董存瑞》海报

以舞台为镜,照见时代与初心

林蔚然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的寄语中,那些关于艺术理想、人民情怀与时代使命的论述,如同一束追光照亮了舞台深处的创作初心。作为一名创作者与评论人,我始终认为,戏剧与电影虽媒介有别,却共享着同一份艺术基因——以真情动人,以精神立世。前辈们用银幕经典践行的准则,恰恰是所有舞台艺术工作者应当坚守的创作信条。

崇德尚艺,是让灵魂先于技巧抵达观众。田华等前辈塑造的角色之所以能穿越时代,根本在于创作者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融入了艺术血脉。《白毛女》中喜儿的抗争、《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呐喊,从来不是单纯的表演技巧展示,而是创作者用生命体验对时代精神的诠释。角色能在观众心中扎根,正是因为编剧与演员先在精神上与角色“同呼吸”。技巧能搭建故事框架,而唯有对人民的赤诚,才能赋予角色灵魂。“崇德”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创作者将自身情怀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过程;“尚艺”也不仅是追求形式创新,而是让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对职责的坚守与对生活的敬畏。

扎根生活,是在烟火气中寻找戏剧的根系。与电影相比,戏剧的魅力更在于“即时性”。演员与观众在同一空间呼吸,舞台上的一粥一饭、一颦一笑,都必须带着生活的温度才能引发共鸣。衡量一部戏剧的价值,不仅要看其艺术手法的创新,更要看它是否触碰到了时代的脉搏。我们的创作其实是在为这个时代留下生动的“戏剧档案”,真正以生活的肌理来创造人物、展现角色,恰恰是“人民心声”最真实的表达。

文化自信,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舞台持续生根。舞台剧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对话的绝佳载体。舞台艺术的每次创新,都离不开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回望。文化自信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要在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中寻找与时代对话的密码。当我们在舞台上演绎《赵氏孤儿》时,当然不仅是讲述一个复仇故事,更是在传递“诚信”的精神内核;当我们用戏剧形式传递守护理想、牺牲自我、拼尽一生的努力,不仅是展现艺术创作强大的力量,更是在诠释“坚守”的力量跨越时空的当代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舞台艺术贡献给文化强国建设的独特力量。

田华等前辈用一生的创作证明:真正的艺术精品,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回声,人民心声的共鸣。舞台有尽,而生活无垠;技巧有涯,而情怀无限。作为新时代的戏剧从业者,唯有以前辈为镜,始终怀揣对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的敬畏,才能让舞台上的每一束光、每一个行动,都成为照亮时代、温暖人心的力量。

电影《我的1919》海报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引领

王文静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石家庄市评协主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如春风拂过文艺界。信中说“不禁想起你们参与创作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非常亲切温暖,信中还有对老一辈艺术家“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不懈创作的赞誉,更有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的期望勉励,字里行间都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坚守人民立场、扎根火热生活的深切期许。

8位电影艺术家的名字,串起了半部中国电影史。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那些在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经典人物形象,那些经受住时代检验和淘洗的经典作品,那些深受观众喜爱和业界好评的艺术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自觉地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在电影《白毛女》中,田华饰演的“喜儿”之所以深入人心,源自于她对年少时悲惨身世的体悟与思考,成就于她对旧社会穷苦人凄苦遭遇的共情与代入,最终在为了人民、面向大众的创作中凝结成为勇敢的反抗精神和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根深才能叶茂。深潜于生活的肌理,回归朴素的体验,是文艺创作经典化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当年在海南琼崖的烈日下与战士同吃同住的经历,王心刚塑造的革命者洪常青的形象就不一定这样生动、传神;如果没有到河北冉庄体验“猫腰”行走、“地道灌烟”的过程,就没有《平原游击队》的真实感人;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思索和热爱,没有对“人”的理解和表达,就不可能诞生那些标记着时代侧影的鲜活形象,就没有陆文婷、顾维钧……因此,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传、为人民塑像,不仅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时代使命,也是一代代作家艺术家成长、成熟和成功的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艺工作者,既要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创作标准,更要把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情在基层,就像《山海情》中奔走在西海固戈壁滩、脸庞嘴唇黢黑干裂的“马得福”,就像《山花烂漫时》疾病缠身却不改教育初心的“张桂梅”,把双脚扎进生活的泥土,艺术的枝叶也慢慢伸展向时代的高空。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引领。文艺评论作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只有扎根到现实生活深处,既了解群众需求,又身处创作现场,才能解决创作问题,解读时代现象,解码时代精神,从而克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自说自话的悬浮感、文不对题的隔膜感,切实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职能。正如宋佳在第三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颁奖典礼的感言所说,“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永远是最有力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为当下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重要宝贵启示。

电影《平原游击队》海报

文中海报来源于豆瓣网。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蔡明


延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引发文艺评论家热烈反响(一)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

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中国文联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

中国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李屹出席并讲话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