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定当牢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扎根生活沃土,反映人民心声,深入开展有思想、有温度、有影响的文艺评论,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为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学习专题,特邀张德祥、胡智锋、薛晋文、马琳、张国涛、顾亚奇、林蔚然、王文静8位文艺评论家撰写短评文章,以飨读者。
努力创作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
张德祥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第二届副主席兼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回信首先肯定了艺术家们“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同时,总书记对艺术家寄予殷切期望,“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给8位艺术家的回信,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新使命,勇攀新高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影响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也是其民族精神与审美理想的重要构成。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终身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再次强调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的目标,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巨大激励。
要创作精品佳作,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
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巩固中国文化主体性,才能充分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气,在中国文化主干上开枝展叶、根深叶茂。坚定文化自信是一切创造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塑造了中国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是创造中华文明鲜明文化特性的根本动因和动力。
扎根生活沃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所在。生活之树常青,源头活水常在,为艺术创作提供着丰富素材和灵感启迪。艺术家唯有浸染一身人间烟火,融入生活潮流,感应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心声,才能从生活中源源不断汲取养料,充实艺术创作的想象。如此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能烙上时代印记,甚至能够展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文化自信是根,唯有扎根生活沃土,文艺之树方能新绿吐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封回信语重心长,是对艺术家们的殷切勉励。在回信精神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踔厉奋发,在新征程上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电影《党的女儿》海报
愿百廿中国电影聚力再腾飞
胡智锋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同志亲切回信,对中国电影为党和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大电影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建功立业提出了殷切希望。总书记的回信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我们影视、文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中国电影特别是新中国电影,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在各个不同时期,在党的有力领导下,积极主动地配合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成为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书写人民情感生活的大众媒介,传递东方审美意蕴的艺术平台,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名片。尤其是那些被塑造并展现在银幕上生动鲜活的光辉形象,不论是顶天立地、引领国家民族前行的领袖伟人,还是堪称国家栋梁、民族脊梁的英雄模范,还是体现着国家民族精神风范的各阶层、各领域的普通百姓……恰如总书记回信所说,这些让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形象,成为了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回首中国电影120年尤其是新中国电影80年的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作为影视理论评论和影视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充分吸纳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果,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影视、文艺、文化事业。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其他文艺、文化形式,要想获得大众认可,生成长久魅力,离不开创作者真诚、炽热的精神状态。田华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们之所以能够塑造出那么多经典银幕形象,而且至今依然散发着不绝的魅力,恰如总书记回信所说,来自于他们“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来自于他们纯粹、干净的“对艺术理想的坚守”,正是这样的“热爱”和“坚守”,造就了他们发自肺腑且经久不衰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感、时代情愫。若要打动别人,必先打动自己。那些以萎靡不振、消极负面或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精神状态来搞创作的从业者,怎么可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传世之作呢!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指出“崇德尚艺”,“德”字当先,这不仅是对影视文艺创作的要求,也是对影视理论评论工作的要求,对影视教育工作的要求。我们需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有德行的影视理论评论和影视教育工作者,培育德才兼备的未来一代影视文艺新人。
我们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此前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历次文代会作代会讲话中曾多次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影视、文艺、文化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新时代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我们影视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和养料。我们当沉下心来,弯下身来,认真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打造令人期待的精品佳作。靠抖机灵、耍聪明或通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旅行性“采风”是绝无可能打造出精品佳作的。
我们要以更加专业的姿态精益求精,打磨精品佳作。前辈们的经典之作,无不是殚精竭虑、十年磨一剑的艺术结晶。反观当下某些影视文艺创作者忙于干“行活儿”,急着通过市场“套现”,再加上有了AI等新技术的支撑,行业更是有了偷懒神器,以致于粗制滥造、同质化之作司空见惯。然而越是技术日益便捷,越是媒介日益发达,对于影视文艺的专业要求越是要高、要强。一定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业探索创新精神,打造出留得下、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佳作。
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针,团结协作、奋发努力,不断推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精品,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电影《人到中年》海报
扎根生活和文化自信是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薛晋文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吕梁学院党委书记
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时值长影集团成立80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的回信感触颇深,更加坚定了我们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铿锵步伐。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电影强国。田华老师曾创作过《白毛女》《党的女儿》等经典电影,由她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王心刚老师参演了《侦察兵》《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等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张良老师在电影《董存瑞》中的经典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玉玲老师参与创作的《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潘虹老师参与演出的《人到中年》《苦恼人的笑声》、陈道明出演的《我的1919》《围城》等作品广为流传。八位艺术家塑造的经典荧幕形象,伴随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进步,仿佛种子一样种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心田,给予了许多人无限的精神滋养和精神力量。电影创作不仅要葆有当代生活底蕴,更要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优秀电影作品应当既应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又应饱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更应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惟其如此,我们的电影作品才能对内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生产力,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报国追梦的豪情壮志,对外树立全球性的品牌辨识度和公信力,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中国电影走出去和走进去的终南捷径。为此,新时代电影创作应坚定文化自信、根植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赓续红色革命文化,聚力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助推电影强国建设,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磅礴力量。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繁荣文艺事业。艺术属于人民,文艺和文艺家都离不开人民,文艺根植于人民和实践之中才会硕果累累。就此而言,人民和生活是一切艺术之母,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理当扎根生活沃土,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更好地为人民书写、抒情和抒怀。同时,人民离不开文艺,文艺是人民大众的重要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文艺既能够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追求,又能给予人民梦想变成现实的希望。文艺也是人民大众审美能力提升和审美理想实现的重要载体,在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生活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一切文艺事业的初心使命。
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众所周知,艺术源自生活并引领生活,生活是电影艺术的源头活水,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生活无法直接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只有通过艺术家扎根生活并发现生活之美才能创作出精品佳作。换句话说,艺术家唯有走进生活,走入千家万户和火热的生活现场,才能通过其审美能力和先进的世界观感受生活之美,捕捉生活变迁,思索生活现象和本质,从而在总体上把握时代的本质和脉搏。可以说,扎根生活沃土越深,越能够创作出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和温度,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从而贯通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最终实现生活理想和艺术理想之间的和谐共振。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海报
“经典”是这样炼成的
马琳 中国评协三大代表、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萃集金句,其中“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特别指向一代勇者面向时代、面向生活、面向理想的执着坚定与坚韧不拔。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殷殷嘱托、纸短情长,肯定老一代电影人的坚守热爱,道出经典生成的密码,是经典艺术的创作观和方法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的先声。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不禁想起你们参与创作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这些经典电影缀连起新中国电影史,以影像参与新中国历史的书写。在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里,老一代电影人用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记录了青春的中国。《野火春风斗古城》《党的女儿》《人到中年》《我的一九一九》……艺术家演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熠熠生辉,成为时代故事的生动见证。
收到回信的电影艺术家们“很激动很兴奋”,一致坚定表态要继续为人民而创作而表演,继续创作“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老一代电影人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民形象:董存瑞是不畏牺牲的战斗英雄,但更是普通士兵;二妹子是“柳堡”贫苦人家的女儿,却也是坚定的民兵战士;2025年北京电影节闭幕式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的田华表示,自己演艺生涯中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传递的都是人民的声音……人民是主角,也是观众、阅卷人。老一代电影人“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对人民爱得深沉!
对于观众而言,一段历史、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记忆被银幕重新燃起的原因,还在于艺术家始终将自己深深扎根于火热生活。《九九艳艳天》久唱不衰,是因为“柳堡的故事”动人心弦。1945年9月,黎明之前,一位爱上“二妹子”的小战士壮烈牺牲,柳堡的“二妹”再也没能等回心上人,一段爱情故事因为有战争年代的真切生活而格外动人;为饰演《平原游击队》中的翠屏,宋晓英“去河北的冉庄下真正的地道体验生活,在地道里猫着腰摸爬滚打”;肖桂云常年致力于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她在多次采访中都反复提到“要扎根生活沃土”,并表示这是她“多年来创作上的一个追求目标”。扎根生活也即“格物”“动心”,以“格物”跋涉广袤大地、纵横大千世界,以“动心”契入故事肌理、呼吸人物命运。浸透着热腾腾生活气息的中国故事,犹如绚丽花朵“长盛且华”。
2025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回望中国电影从《定军山》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双甲子之路,百廿年光影记录了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如何创作电影经典,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总书记的回信掷地有声,时代、人民与生活,就是成就经典的密钥。120岁的中国电影正青春勃发,老一代电影人“永远是年轻”,在经典创作的路上,他们已昂首前行,尤为可喜的是,从者云集!
电影《柳堡的故事》海报
文中海报来源于豆瓣网。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蔡明
延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引发文艺评论家热烈反响(二)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