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文艺评论“心系人民、观照现实”>正文

评论家在场:从闭门造车到躬身入局(周宏亮)

2025-07-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周宏亮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文艺评论界良好行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心系人民、观照现实”主题征文(点击查看),旨在鼓励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关注现实生活、担起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评论家在场:从闭门造车到躬身入局

来源:影像中国网 张晓宁摄

文艺评论若要践行“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的理念,在场性不可或缺。所谓在场性,意味着评论家必须真正躬身入局,勇于走出书斋,走进生活的烟火气里,去真切感受作者笔尖墨水的温度与心跳,理解那份创作的甘苦与初衷。这要求评论家不只是俯瞰,更要站在人民中间倾听,在观众眼波流转的瞬间读懂他们的期待与困惑,听懂那些未被言说的心声,将艰深的理论化作与人心共振的真诚话语,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用清晰的声音为普通人说话,为困惑者点灯。唯有如此,文艺评论才能完成其沟通心灵、照亮现实的时代使命。

当下文艺评论“在场性”的缺失,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它与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之间那道不断加深的鸿沟。用俗话说,就是“不接地气”。部分评论者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们习惯于在书斋的方寸天地间闭门造车,将晦涩当作深刻,把卖弄视为学问;他们疏离于真实的社会生产,鲜少参与、更少感知窗外的烟火人间。他们误以为评论写得越佶屈聱牙,读者越云里雾里,便越能彰显自己的“水平”。对评论的传播效应与读者的真实反馈,他们往往抱以清高的不屑,自诩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殊不知,这种自我放逐于书斋高墙之内的姿态,恰恰暴露了其精神世界的某种匮乏,一种远离创作现场、无视人民心声、隔绝于时代洪流之外的自我陶醉。

“不接地气”的评论家,往往沉溺于一种自命清高的幻象。他们习惯性地傲视周遭,对那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流行文化和大众文艺作品投以冷眼,将傲慢错认为风骨。其对作品的解读与评判,往往过度依赖文献资料的转述与固步于书斋的臆想。他们满足于在既成文本之上作抽象的语言游戏,或沉溺于预设理论框架的精确套用,却对作品从生活原矿到艺术结晶的淬炼过程视而不见。这种脱离现实的“高度”与“深刻”,使得文艺评论失去了它应有的、反作用于实践的“服务性”,更使其丧失了与作品背后人民生活的真实共振。

德国电影剧作家布莱希特创作“教育剧”时,躬身舞台之下,从工人观众即时的泪与笑中淬炼剧本的锋芒。老舍为写《龙须沟》,长久浸染于臭水沟旁低矮的屋檐下,让笔下每个小人物的悲欢都浸透了市井的烟火与泥土的咸涩。这,是艺术家的“在场”。他们的灵魂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作品方能涌动着生命的脉搏。评论家也应当主动踏入艺术发生的社会场域,追踪创作为何以及如何将人民的呼吸、时代的万象转化为具体形象与冲突;洞察创作主体如何捕捉、筛选、升华那些粗粝的生活现实。只有具备这种在场性,评论家才有可能成为创作与人民、创作与现实之间富有建设性的对话者,而非冷漠的旁观者或武断的裁判者。

评论家只有将人民立场与现实品格引入创作与鉴赏,才有望使得评论不再是作品的回声余响,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下,成为新时代文艺的能动主体与共建者。


*作者:周宏亮,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共同的发现与必然的实现——谈文艺评论为何要心系人民、观照现实(胡晓军)

打破文艺评论的“空中楼阁”(李治钢)

文艺评论“向下”扎根才能心系人民(沈梦婕)

观照现实的文艺评论才能走进人民心灵(戚万凯)

破茧与重生: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人民性重构(赵培)

高阁雅论,谁解其忧?——透视文艺评论“圈子化自嗨”与“理论空转”之弊(陈斌)

当“众声喧哗”沦为“流量幻觉”——警惕数字媒介中文艺评论的“伪人民性”(张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