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文艺评论界良好行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心系人民、观照现实”主题征文(点击查看),旨在鼓励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关注现实生活、担起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共同的发现与必然的实现
——谈文艺评论为何要心系人民、观照现实
(来源:影像中国网,张金敏摄)
新时代的文艺正面临众多机遇,经历发展变革,拥有广阔前程,创作如此,评论亦如此。一方面,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特别是新思想、新情感,不断为创作和评论输送着鲜活素材和新颖话题;另一方面,大量老传统尤其是传统主题、传统形式依然向创作和评论提供着丰厚底蕴与坚实基础。新时代文艺创作和评论的任务,便是守正创新,将新事物与老传统加以融合、变化、创新,建设新时代符合人民期待的新文艺。与此同时,发达的网络科技与突进的人工智能,为创作和评论提供了高速度、大覆盖、全天候的支撑条件。非但如此,新媒介对新事物和老传统都形成了介入之势和倒逼之态,推动新时代文艺在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全面改革、不断创新。明乎此,文艺评论者更应知形势、明方位、促创造,既要催生新时代人民所需要的新文艺,更要激发新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新文艺,尤其是“新大众文艺”。
新事物、老传统与新媒介的融合、变化及创新,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不匹配甚至相抵触、不理解甚至相矛盾的情况,创作如此,评论亦如此。探索磨合不足、审美惯性过强、个人偏好太多,都是可能的原因。然而,若以长远眼光看待,这些或许是暂时或初期的现象。只要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者终将在源源不断涌现的新作品、新品牌、新现象中达成和谐统一,被大众所欣赏与流传。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守正创新、融会贯通,并经受住时间的沉淀与人民的检验。一部文学史已表明,从先秦诗骚、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既承前代传承之惠,又得当时发展所命,其新事物、老传统与新媒介的融合、变化及创新,无不经过长期探索与反复争鸣,最终涌现卓越人才与杰出作品,形成既观照现实、映现时代,又承载历史、延续文脉的“新文学”。至于音舞、书画、戏曲等“新艺术”,莫不如此。明乎此,文艺评论者更需察古今、辨优劣、放眼量,为驰骋在高原的名家力作和即将攀登高峰的精品佳作鼓与呼。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创作如此,评论亦如此。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好作品、新文艺,我们更能清晰认识到:它们从萌发到成熟、从高原到高峰的历程,既是人民的创造和现实的需要,更是创作者和评论者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的成果。新时代的好作品和新文艺,自然也不例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就,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心系人民、观照现实是共同的发现,且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必然的实现。
一是有生活。这是创作的也是评论的源头。文艺评论者的生活,涵盖物质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尤其是评论对象内和对象外的……若有偏颇失衡,则很容易发生皮毛浮表或筋骨干瘪的问题,失去本体属性。当全部的生活通过审美的体验、学理的研究、当下的研判表达出来,那么评论作品便自然地具有了人民性和现实感;当一位评论者真诚地呈现自己全部的生活,那么也意味着他可以真诚地接受别人全部的生活,进而融入社会、拥抱时代。换言之,无论主观意志还是客观规律,文艺评论者都有从个人面向人民的本质需要、从历史走向现实的内在愿望,这与党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要求是同向度、共指归的。明乎此,文艺评论者理应走出个人生活的小悲欢,融入人民生活的大格局,拥抱更大更广的生活,以基于且高于生活的审美感悟和哲理思考,体现人民的现实世界。
二是树精神。这是创作的也是评论的根基。包括文化和美学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必须树立、大力弘扬的精神。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和评论的立身之本、发展之道。所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共同目标便是倡导、引领文艺创作和评论乃至整个社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由于精神大量蕴藏并体现在新事物、老传统和新媒介的融合、变化及创新中,文艺评论便须从中发现其含量、衡量其价值、揄扬其功能,通过敏锐的洞察、精准的研判、精彩的表达将中华民族精神诠释出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开来,从而赢得公众认可、成为主流话语。当一位文艺评论者完成了这一任务,便意味着他在心系人民、观照现实,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明乎此,文艺评论者理应加强学习、提升站位、培育正气,为民族挺脊梁、为社会立风尚、为时代树精神。
三是共雅俗。这是创作的也是评论的路径。从创作者到评论者,大多数人完成“我要写”之后,便自然地希望“给人看”,赢得尽可能多而久的感情共鸣和理性认同,甚至传诸后世。这是一种自觉的、由内而外的诉求。中外文艺史表明,达成这一诉求的最佳路径正是深入浅出和雅俗共赏。有道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若想更进一步,还需加上“文之不顺、行之不广”。更何况,没有什么复杂的知识和深奥的道理是无法向公众讲清楚的,其中功夫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当深刻的思考、详实的叙述通过优美顺畅的语言、亲切贴合的文风呈现出来,那将更易传播、更可交流、更有望传世。当一位评论者的真才实学愿为更多人所识、真知灼见愿为更多人所赏,同时作出了相应的努力,那便意味着他是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的,也就做到了党所要求的“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明乎此,文艺评论者便能使自己与人民相汇而行、与现实同向而进,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广阔空间中得到广泛传播与推广。
四是兴评论。这是创作的也是评论的能量。古人云“感物而兴”,就是指生活在一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时空,使人兴起了创作的冲动或评论的动力。这种能量以想象力、创新力为核心——想象力突破旧框架,创新力创造新价值。对于包括评论者在内的所有人而言,由此激发产生的能量都可以称为“评论价值”,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广泛的讨论和传播,这种评论价值能够转化为更新的想象力和更强的创新力。明乎此,创作者尤其是评论者都须善于制造和发现“评论价值”,兼收中外理论工具,创新当代评论范式,推动评论价值更多、更快地转化为创作价值。当一位评论者运用想象力和创新力,发现并提供了新的、好的评论价值,那往往意味着他的评论能量是心系人民、观照现实的,不但引导创作,更能引领风尚,使评论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价值、时代价值;不但促进全国交流,更能推动国际互鉴,使评论价值有望转化为国际价值、世界价值乃至全人类共同价值。
我们已经发现,各时代的新文艺,都是创作者和评论者共同的发现和必然的实现;我们更加相信,新时代的新文艺——从新创作到新评论,都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创新创造的形式得以实现。
*作者:胡晓军,中国评协理事、上海市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张文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