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文艺评论“心系人民、观照现实”>正文

观照现实的文艺评论才能走进人民心灵(戚万凯)

2025-06-2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戚万凯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文艺评论界良好行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心系人民、观照现实”主题征文(点击查看),旨在鼓励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关注现实生活、担起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来稿质量、评论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选发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观照现实的文艺评论才能走进人民心灵

在文艺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文艺评论就像一座明亮灯塔,给文艺创作指引方向,让创作者和观众心灵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句话深刻说明了文艺和人民、现实紧密相连,也给文艺评论指明了发展路径——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眼里关注现实的文艺评论,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心中,发挥出该有的价值。

文艺是从生活中来的,而生活的主角就是人民。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说明文艺创作的素材都是从现实生活里来的,是对人民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指出文学创作的变化跟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有关。

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的解读和评价,当然不能脱离文艺创作的根——人民和现实。它不光要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要挖掘作品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精神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文艺评论是连接文艺作品和人民大众的桥梁,只有立足现实、心系人民,才能真正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进而引导文艺创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近几年,电影《我不是药神》、电视剧《山海情》和《山花烂漫时》等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优秀文艺评论,对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的发展起到了较好推动作用。这些评论不仅肯定了作品的成功之处,还深入分析其创作手法和现实意义,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理解作品传达的价值观。

《山花烂漫时》剧照

心系人民、深入反映现实,不只是说现实题材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细腻地反映现实中的精神世界。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反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生活场景和事件上,还要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脉络。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选的是神话题材,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是正因为它准确把握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成功走进了观众心里。电影讨论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父母该怎么教育孩子、孩子该怎么传承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还有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信念去勇敢面对。这些贴近大众生活、直击人心的主题,让观众在经历精彩奇幻剧情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和这部电影相关的诸多评论,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品的魅力和价值。有的评论关注电影的叙事手法,称赞它把神话元素和现代精神巧妙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奇幻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框架;有的从角色塑造入手,分析主角哪吒和其他人物形象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光辉,探讨他们如何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群的精神写照;还有的从艺术表现方面,对电影精美的画面制作、震撼的音效设计和富有感染力的角色动作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些元素共同营造了良好的观影体验,让观众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热血的神话世界。这些电影评论,不仅让观众从更多角度理解电影,也推动了文艺作品如何更好反映现实精神生活的深入讨论。

不过,在文艺评论领域,也存在个别脱离现实、不考虑人民需求的情况。有些文艺评论从业者只追所谓的“潮流”和“热点”,只看作品的形式和技巧,却忽略了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和人民的情感。比如说有些网络小说,情节很荒诞,根本不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有些评论却一个劲儿地夸它们“脑洞大开”“创意无限”,对作品中价值观扭曲、脱离现实的问题完全不管。这种脱离现实的文艺评论,无法引导读者正确看待作品,也不能对文艺创作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还有一些文艺评论,太讲究学术性和专业性,用了很多让人看不懂的概念,语言也很复杂,普通读者根本读不下去。这样的评论看着好像很“专业”,其实和老百姓脱节了,很难走进人们心里。它们就像空中楼阁,看着漂亮,但是没有根基,对文艺创作和大众审美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心系人民、反映现实的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来说就像一个精准的导航仪。它能帮助创作者找准方向、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时代的脉搏,从而创作出更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同时,也能及时指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让文艺创作不断改进和提高。对老百姓来说,这样的文艺评论就像一把打开文艺作品大门的钥匙,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帮助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当文艺评论贴近人民、反映心声时,人民才会真正接受和喜欢文艺评论,进而更关注文艺作品,形成一个良好的文艺生态。从社会层面来看,心系人民、反映现实的文艺评论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它能弘扬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表扬和推广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和现实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源头活水。只有心里装着人民、关注现实,文艺评论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走进人民心灵深处。在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关注社会现实,倾听人民声音,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评论,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出一份力,让文艺之花在人民的土壤中开得更灿烂。


作者:戚万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申谦


延伸阅读:

破茧与重生: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人民性重构

高阁雅论,谁解其忧?——透视文艺评论“圈子化自嗨”与“理论空转”之弊

当“众声喧哗”沦为“流量幻觉”——警惕数字媒介中文艺评论的“伪人民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