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点击查看)。近日,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在西藏拉萨举办(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特别策划“青萍荟”专题,组织第三届民族班学员撰写短评,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体会。中国文艺评论网共选编15篇(作者为欧造杰、索朗云旦、张劲盛、图力古尔、贾峰、段牛斗、张君、特列吾别尔得·哈那别克、杨梅、戈琳娜、字春华、周清叶、杨婧祎、朱思同和牟欢),以飨读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领民族文艺评论
欧造杰,壮族,河池学院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教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新时代,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文艺评论的首要原则,同时坚持正确“五观”,即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其次,加强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评论家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其对中华民族历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深刻学习与把握。同时鼓励评论家深入生活,真实了解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推动其创作接地气、有温度的评论作品。此外,加强“评创联动”,令评论家与文艺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对创作和大众的引导作用。
再次,在评价体系上加强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贯彻,树立多元一体审美评价标准。在主题内容上讲好中国故事;在价值导向上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评价方法上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的基本立场;在精神内核上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文艺评论的“魂”与“向”
索朗云旦,藏族,国家移民管理局西藏总站二级警长、西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民族文艺评论中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民族文艺评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坚决摒弃错误观点,抵制那些否定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否定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错误言论,帮助观众与读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民族文艺评论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为旨归,还要关注文艺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还需从多方面着力。一是要加强民族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使其准确把握民族文艺评论的方向与导向。鼓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二是要完善民族文艺评论的标准与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民族文艺发展规律的评论标准,充分考量其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等。三是要加强评论与创作、传播等的互动,为创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营造有利于民族文艺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
藏戏《诺桑王子》(图片来源:“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微信公号)
民族文艺评论的史、论、评三维建构
张劲盛,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二级艺术评论
加强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迫切要求从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现实出发,关注史、论、评三维建构,在整体性语境中,明确标准,把握尺度。
一、以史明今。文艺评论不能流于浅层次的欣赏式感想和评述,只针对文艺作品的当下和本身进行孤立、机械、片面的认识和评论,而否认诸多文艺作品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一基本事实。纵向的、历时的视角有益于博古通今,明确文艺作品、文艺创造在历史维度中的定位、意义与作用,用动态的眼光进行评价,用纵向的视角进行梳理,用历时的评价进行定位。
二、以论明理。要从艺术科学的视角进行评判、从学术研究的视角进行审视,以学术性的剖析和通俗性的语言引领大众的审美意趣和欣赏能力;在“论”的过程中运用横向的、共时的视角和方法,强调文艺作品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展现的共性特征;以论明理,也倡导新的文风、文体。
三、以评促创。文艺评论不仅要像医生,准确地指出文艺作品和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更要像指挥家,引导文艺作品和文艺创作走向。既不能一味表扬吹捧,也不应直接宣布“死刑”,而应“开处方”“抓良药”,不走两个极端,坚持以评促创。
以文艺评论为导航
图力古尔,蒙古族,内蒙古艺术剧院编剧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多年来,内蒙古文艺不断从本土文化沃土中汲取力量,生动展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景象。如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常年扎根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策送到各族群众身边,既传递了欢乐和文明,又让“五个认同”在文化交流中深深扎根,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支活力队伍。
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评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时,既要立足本土视角、肯定文化特色,更要敢于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向。如在评论反映内蒙古生态保护的作品时,应从艺术手法、主题深度、精神内核等各方面深入剖析,为创作者的进一步创作提供方向,为大众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思考提供启发,让文艺评论成为文艺创作的“导航仪”。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乌兰牧骑队员与辉苏木老年牧民一起唱歌跳舞。(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东哈达 拍摄)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美术评论
贾峰,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美术评论,意味着要将评论从单纯的审美或单一民族立场,提升至服务民族团结与文化复兴的高度,其本质是价值重铸和话语重构。这就要求美术评论家超越狭隘的民族身份局限,以历史的眼光、文化的深度和时代的责任感,去审视、解读和引导民族美术的创作实践,生动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通过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评论,让民族美术作品成为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有力载体,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美术评论的社会责任,更是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以文艺评论建构民族学术共同体
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在西藏拉萨完成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为期一周的专业学习以及与23个省区市、13个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深入交流之后,我对民族文艺评论的内涵和功能产生了新的认知,并将投积极身教育事业和文艺评论事业。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是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各种新现象、新趋势对民族理论与政策提出新要求,也在源源不断地促进文化艺术创作和评论成果的生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文艺评论的根本。应熟悉多民族概况及多种艺术语言,坚持学习民族政策、民族学知识,保持对族群、地域等概念的思辨,打破单一学科、身份背景下方法和知识的局限,具备历史研究与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深度体验,明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五个认同”,遵循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原则,肩负责任、成就使命。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倡议,可以作为民族文艺评论的路径。合格的民族文艺评论作品应凝聚共识、解决问题、回应社会。
在“三交”中守望文化根脉 于评论中铸牢共同体意识
张君,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我深感文艺评论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刘大先教授指出“民族特色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产生的”,也是动态发展的。海南黎族织锦、船型屋等非遗技艺,既是历史沉淀的瑰宝,也需通过当代设计、数字传播等手段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黄宗贤教授强调,评论需关注现实,既要扎根生活土壤,也要直面创作实践。海南民族题材文艺创作需跳出“风情展示”的浅表叙事,深入挖掘黎苗文化与海洋文明、生态保护等时代的深层联结,艺术反映各族群众共建自由贸易港的生动实践。仝妍教授提出“热现象下的冷思考”,启发评论者冷静面对非遗旅游开发、民族节庆演艺等热潮,敏锐发现作品在叙事逻辑、文化表达中的不足,以问题导向推动创作提质增效。
文艺如水,润物无声;评论如灯,照亮前路。文艺评论应成为沟通的桥梁,既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全国,也助力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在民族地区传播,通过双向互动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以文艺为媒,架起民族心灵之桥
特列吾别尔得·哈那别克,哈萨克族,伊犁青少年报刊社 《新疆哈萨克青年》杂志编辑部主任
文艺,是各民族共通的语言,以情感为纽带,以文化为载体,助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不同民族于精神层面相知相亲。当不同民族的文字在书页邂逅,共通情感于字里行间流淌,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新疆哈萨克青年》杂志坚持发挥文字的桥梁作用,组织民族文艺评论人才撰写各民族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深挖作品中“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共通情感,让各民族文化在精神共鸣中打破隔阂。杂志的“石榴籽”栏目将多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译为哈萨克语,让读者跨越语言壁垒,感触汉族的细腻、彝族的质朴、维吾尔族的热情……翻译不仅要转换语言,更要守住文化的根与魂,严格规范流程,准确传递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各民族的文化魅力被看见、被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愈发坚实。
文艺评论工作应始终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不能止步于作品解读,更要紧扣“共同体”主线,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重要原则,在差异中寻共鸣,在共鸣中强联结。
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海报(图片来源于豆瓣)
文艺之光
杨梅,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西藏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歌善舞的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与其他各民族共同铸就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格萨(斯)尔史诗传唱千年,藏戏的独特唱腔与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唐卡精湛的绘制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藏医药蕴含着古老的智慧,毛织技艺、锅庄舞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们不畏艰辛,深入西藏,创作出一大批充满生命力、反映藏族人民崭新面貌的优秀作品。如陈丹青的《泪水洒满丰收田》《西藏组画》,如《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等曲目,深刻反映了西藏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也为展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美学风貌提供生动范本。用文艺反映时代、讴歌时代,还要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这是无数先辈在建设西藏的过程中用汗水与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11万藏汉军民历时4年多,建成川藏、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西藏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文艺工作者应该用文艺之光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陈丹青 《西藏组画》之《母与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蒙古舞台艺术的时代华章
戈琳娜,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文旅研究部主任、二级音乐理论,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到了内蒙古创造的“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舞台艺术作为文化的直观表达和情感的直接触达,有力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红色底色。内蒙古创作出一系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如舞剧《骑兵》。
坚守忠诚本色。歌剧《双翼神马》通过三代包钢人的视角,勾画出包钢建设与发展全貌。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舞台剧《国家的孩子》等表现了草原儿女的善良奉献和各民族的团结真情。
始终守望相助。舞台艺术作品唱响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时代乐章。歌曲《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场文艺晚会等,生动描绘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团结奋斗的壮美画卷。
团结奋进新征程。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体现。主题音乐会《扎根草原心向党 心系群众建新功》展现各族儿女对党百年波澜壮阔的致敬和对新征程的美好期盼。未来,内蒙古舞台艺术创作者将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增添新的光彩。
舞剧《骑兵》(图片来源:“内蒙古艺术剧院”微信公号)
以文艺共同体美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字春华,彝族,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学工办负责人、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的培训主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艺的作用”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讨文艺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的独特价值与历史使命。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新时代语境中,各民族文艺创作共同遵循的“真善美”共同体美学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实践路径之一。
文艺共同体美学中的“真”,源于对各民族文化原生性与独特性的尊重,摈弃了对各民族文艺的猎奇与“他者”创作,注重对民族文艺蕴含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精髓的“存真式”的再现与表达。以真实的面貌展现各民族文艺的“本真性”,并将其融入各民族日常生活互动与活态传承。
文艺共同体美学中的“善”,自古以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艺创作所追寻的价值主导与高尚品格,也是对各民族共通价值的艺术化表达。以“善”为情感媒介与价值主导,让各民族在善意中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从“族群认同”升华为“共同体认同”,从“表面接触”走向“深度互动”。
文艺共同体美学中“美”,是各民族文艺创作追寻的目标导向,渗透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共建创新出共有共享的审美世界,在审美共识中凝聚起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团结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行路与闻道
周清叶,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行路长识。从宁夏经青海到西藏,经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聆听乘务员讲述“天路”建设故事,致敬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致敬“天路”英雄!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车水马龙又井然有序,处处是“治藏稳藏兴藏”“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明证。
闻道增智,第三届民族班课程多维开展、立体多面,解疑释惑、启智润心。专业深邃,令人茅塞顿开;视野宏阔,使人触类旁通;政策详解,令人心悦诚服。西藏博物馆和西藏美术馆里,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目睹诸多史料和文物,感受西藏自治区城里60年来成就辉煌。
交友启思,班级里来自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民族的55名学员以及主办单位的良师益友,皆为同道中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激励前行。
黎锦动物纹。资料图(图片来源于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藏羌彝文化走廊圈舞体现中华美学精神
杨婧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博士研究生
藏羌彝文化走廊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通道,其圈舞艺术不仅是多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艺术美学领域的重要体现。
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高度契合。藏羌彝文化走廊圈舞中的圆形构图、循环时间和集体主义意识,生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象征着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共同体意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藏羌彝文化走廊是中华民族全局棋盘中的一个“棋子”,不同族群的人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互惠互利,形成多元共生的格局。
在新时代,藏羌彝文化走廊圈舞正在经历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圈舞美学内涵的当代转化,体现在从地域性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转变;从仪式性到审美性的转变:圈舞从传统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走向更广泛的审美舞台;从传承性到创新性的转变: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圈舞那优美的弧线,将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编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引导创作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美学力量。
民族文艺评论话语革新
朱思同,回族,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西藏乃至全国在新时代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民族文艺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民族文艺,作为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与民族情感的深刻表达,既是文艺工作,更是民族工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肩负重要使命。
民族文艺评论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摆脱强调民族文化“差异性”的话语困境,避免忽视民族文化独特符号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忽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陷入“为差异而差异”发展的误区。
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评判民族文艺作品,“文化认同”是核心,“情感共鸣”是关键。民族文艺创作应主动搭建连接各民族人民心灵的桥梁,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纽带。“社会治理”也是考量作品的重要维度。民族文艺深深扎根于社会土壤,与民族地区发展、边疆治理等息息相关。
民族文艺主体从属于中华文化主体,是枝叶与主干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民族文艺评论要诗意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彰显各民族文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的生动景象。
阿来 《尘埃落定》《云中记》
文艺评论:一种述行性活动
牟欢,藏族,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教师、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在不同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审美文化可以发挥枢纽作用,并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熔铸。对中华民族审美文化、文艺活动进行评述、评论,不仅是“言语”“话语”层面的“说”,更是实践层面的“做”——民族文艺评论就是一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述行性活动。
文艺评论活动能够揭示相互交织的多民族审美文化中“一致性”和“自得性”之间的关系,洞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藏羌彝文化走廊”研究为例,多民族的审美文化在此相互影响、生成和映照。文艺评论能够在多民族文化的“共通感”与“差异性”中找到动态平衡,照见多民族文化在中国疆域、中国文化中熔铸生成的规律,破除简单、单一、机械的民族文化生成认知范式。就像阿来的《云中记》中,无论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课的人类学教授还是老年祭师或是祭师阿巴,都是文化共同体的行动者,共同助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
民族文艺评论应当正视自身话语的述行力量,以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己任,在审美文化层面揭示并培育多民族的共通感、共同感。
责编:杨婧 蔡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