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人民是艺术的源头活水。曲艺家必须投入火热的生活、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精品,把曲艺的欢笑尽可能地送达人民,满足他们的心之所想、心之所盼,才能推进曲艺事业的全面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回顾“送欢笑”活动的20年发展历程,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组织全国优秀曲艺家,带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真情厚爱、带着曲艺人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顶酷暑冒严寒,一次次走过华夏神州的山山水水、城市乡镇、村寨街巷,将优质的曲艺资源化为基层百姓的欢笑,为曲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人民性”内涵作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实践诠释。
(图片来源:“曲艺杂志融媒”微信公号)
从中,我们可以深深感悟到,优秀的曲艺家必须具有崇高的政治情怀,担负得起党和国家的重托;优秀的曲艺家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用优秀的作品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优秀的曲艺家必须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持,用“铁杵磨成针”的韧劲锻造出无愧时代的精品力作;优秀的曲艺家不仅要修好“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规范功课,更要在此方面做出表率,才配得上“优秀曲艺家”这份荣誉。曲艺从业者必须在个人“小利”与社会“大利”之间做出正确的取舍,将“崇德尚艺”贯彻到曲艺创演实践中,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社会文明发展贡献曲艺的力量,才会迎来个人发展乃至曲艺事业全面繁荣的满园春色。
结合多次观摩曲艺“送欢笑”活动的亲身经历,回忆曲艺家们的一次次精彩演出,回想起观众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与称赞,可以深深感悟到,优秀的作品是曲艺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曲艺家回报党和人民厚爱的最大依靠,就是优秀的曲艺作品及典型艺术形象的塑造。真正走入人民、走进历史,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曲艺精品,让人民留下时代的记忆,是曲艺家最为核心的任务,也是曲艺事业及“送欢笑”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直视的是,当下曲艺创演的规模质量与人民对曲艺艺术的美好向往之间仍存在差距,演员懈怠于“上新活”、传统曲艺作品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强化原创曲艺作品的推出、促使曲艺作品“一遍拆洗一遍新”的传统焕发时代风貌、赋能传统作品和人民群众当下的生活之间产生互动效应、吸引年轻观众的接受和喜爱,让曲艺“新”之美这个吸引观众的“宝器”变得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是曲艺创演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举措。
深扎生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的。韩启祥、马季等优秀曲艺家的创作经历已经告诉我们,生活是衡量曲艺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尺,深入生活场景调研、采风乃至与创作对象同吃同住,才能获得“眼中之竹”的灵感,并最终转化为并非“闭门造车”而得的“心中之竹”直至“手中之竹”的收获。老一辈曲艺家们的宝贵创作经验,也是当今曲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的必经之路,对于纠正当下曲艺领域的“快餐式”创作、忽视人民感受的“想当然式”创作等不良现象,有着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曲艺“送欢笑”活动不仅让优秀的曲艺家和曲艺作品走进人民之中,也是曲艺家了解人民心声、熟悉人民生活、听取人民反馈的交流平台。这对于曲艺家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时代发展的亮点、热点,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关注点、思想情感的诉求点,锤炼打磨曲艺作品使之真正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时代回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曲艺“送欢笑”活动打破了曲艺的地域局限,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曲艺作品跨越千山万水,为全国人民送去了欢笑,开辟了崭新的曲艺传播路径。虽然说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曲艺的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但是曲艺作为舞台艺术,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全面展示它的美,这是以舞台形式传播“送欢笑”活动的又一意义所在。需要强调的是,在这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曲艺创作与曲艺评论这对被称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亲密伙伴,不仅有舞台与文字呈现的“各美其美”关系,更是有聚焦于创作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艺术精品的“美美与共”的联动合作关系。曲艺评论之于曲艺创演也不只是要做“啄木鸟”,更应该发挥生态意义上的“分解者”功能,既要为曲艺精品创作“鼓与呼”,还要善于发现曲艺创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去助力分解消化这些问题,转化为有益曲艺创演的有效能量。如此,在创演与评论“众志成城”的合力中,艺术百花园中的曲艺之花将会愈加璀璨夺目,为人民送去更多源自曲艺的无尽欢笑。
(作者:贾振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聊城大学曲艺艺术研究所所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