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共赴山海长天——现实主义题材杂技剧新作述评(任娟)

2025-07-3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任娟 收藏

近日,《脊梁》《深蓝的回声》《逐梦太空》三部当代现实主义题材杂技剧相继首演。三部杂技剧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突破,从国家战略中寻找立意核心,从地方元素中寻找创意核心,结合现实题材的深刻性和文化题材的在地性,运用逻辑线和情感线的双线并行,通过杂技艺术手法的多样化、技巧的极致化表现出中华民族非凡的勤劳睿智、创新精神与坚韧品质。

这样的创作景观呈现出新时代杂技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解决传统杂技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问题,以深邃的现实主义精神从生活中提炼人民史诗,以有情怀、有温度的表达方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历史的、文化的、生命的自觉凝聚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

《脊梁》以贵州交通建设为背景,通过杂技艺术与戏剧叙事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关东方传承父亲修路遗志、带领乡亲克服艰险完成通路使命的奋斗故事。“开绝壁出深山”“大路不通代代干”,朴实的觉醒与突围,贯穿着疼痛与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回应了曾被学界热议的“富饶的贫困”悖论。“路”与“脊梁”的意象更是充满隐喻与象征,共同完成了对贵州故事的立体讲述。

杂技剧《脊梁》剧照(图片来源:“贵州省杂技团”微信公号)

《深蓝的回声》以大连长海县为创作蓝本,紧扣国家大力推动海洋文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勾勒出智慧渔业向深海挺进的壮阔图景。大涛学成后毅然回到家乡海岛,接过祖辈耕海牧渔的接力棒,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传承与梦想。剧目借助“归乡”这一文艺创作中的经典母题,实现了空间、时间、精神维度的三重叙事,让观众触摸到本真的文化脉搏与精神力量。

《逐梦太空》致敬位于安徽广德的中国航天603基地,剧情从航空兵部队中招募首批航天员展开,讲述航天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教学培训和实验探索,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的故事。剧目锚定探索主题,呈现航天女教官安慧等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知识边界的突破以及内心世界的勘察,诠释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人民性立场的根本价值逻辑与时代性选择的鲜明基调之外,三部剧目均体现出非常清晰的创新性思维。杂技工作者把握“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践行“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原则,面对不同题材勇于尝试、大胆出新,广泛借鉴融汇当下多元艺术、科技元素,通过具有独创性(人无我有)、独特性(人有我精)的艺术劳动,从技巧、道具、造型到戏剧呈现,处处有创新之举,更对技巧之外的文化意义和叙事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和拓展,实现了杂技剧目创作理念的革新和表现形式的突破。

从戏剧性而言,三部剧均用叙事逻辑来打破杂技节目的自有体系,构建起故事、题旨、结构、(身体)语言等戏剧元素的完整体系。杂技动作不再是脱离具体时空背景、无剧情衔接、无因果关联、模块化的身体展示单元,而被转化为具有叙事性的戏剧符号。杂技演员除了是技术载体,更要演绎角色命运。

《脊梁》“梦出腊子崖”一幕中,关东方父亲老满带领村民开山时,控制U形绳起落的人力滑绳队伍融入开山队,拉绳的节奏和情绪与凿山剧情完美融合,让场景更加真实、壮观、感人。而老满的“腰带”作为戏剧语素,更综合表现主义、象征主义传达出多重意味。“邂逅断层山”一幕中,男女主角因施工方案产生分歧,通过行云流水、张弛有度的“双人力量技巧”和“吊杆”表演,细腻地诠释了内心的矛盾与情感冲突,也隐喻着两人命运的羁绊。

《深蓝的回声》中村里人欢送大涛上大学的场面,巧妙地用拉横幅推动剧情“无注性”地展开,并用船桨取代了传统的钻圈道具,使之更贴近渔民的生活真实。演员不断翻越过高度递增的船桨贴切地表现出“鱼跃龙门”的寓意。大涛的恋情遭到女孩父亲阻挠时,爷爷回忆起50年前出海的场景,“蹬伞”技巧与剧情以及情绪紧密结合,用“我为你撑伞”“你为我扬帆”的男女互喻的意象,完成了对亲密关系共生互助的理解升华。

杂技剧《深蓝的回声》剧照(图片来源:“大连杂技团”微信公号)

《逐梦太空》以航天女教官的视角介入宏大的航天叙事,“家国事两难全”一幕中,首次载人航天的神舟飞船临近发射,安慧承受着失眠的煎熬,又遭遇孩子疾病住院,压力和恐惧撞击着她的心理防线。“梦遇Sci-Fi(科幻)”一幕中,安慧对工作成痴入梦,梦境浮现出光怪陆离、肆意狂欢的“太空怪”,提示她在训练系统中增设防御程序。全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交织,科技理性与诗意想象经纬勾连,构成了人物刻画与人文精神的共振。

从技巧性而言,三部剧均在解决好“技”“剧”冲突即厘清表现手段与表达目的关系的前提下,秉持杂技界“以技为本、技艺并举”的核心观念和实践原则,遵循杂技本体的创新发展作为优秀杂技剧的重要评价指标,在突破御人御物表演潜能的方向上精进,贡献出新的现代杂技艺术形态和符号。

《脊梁》“梦出腊子崖”一幕中,传统在地面完成的“蹬鼓”“力量”“叠人”等技巧被移到半空;“勇跨乱风谷”一幕中,“浪板”技巧生动地表现出猫道被大风吹得左右晃动的场景,演员在半空完成飞跃、翻滚、平衡等技巧,都让观众在深受视觉冲击之余体会到贵州交通建设者们面临的艰难困苦。“冲破拦路虎”一幕中,男子在手推车上完成“单手顶”“二节”等技巧,九宫格脚手架配合男演员整齐一致的表演,展示了新农村青年的阳刚之美。

《深蓝的回声》中展示了约25项杂技的大项目,体现出演出单位丰富的演员和技术储备。剧首借助创新的“皮条”技巧模拟咬钩的“大黄鱼”,剧中小演员表演一群斑海豹“偷鱼”的桥段萌趣而不简单,剧尾则以高难度的“蹦床”形式表现网箱中翻腾的“大黄鱼”,逻辑清晰,首尾呼应,形成“发愿—悖愿—如愿”的故事闭环。演员的“腾空飞杠”“浪桥”技巧,更是惊心动魄地再现了渔民与海上风暴的搏斗,凸显了人性的张力和生命的伟力。

《逐梦太空》中杂技和魔术技巧创新相得益彰。大量复合型杂技通过多维有机组合,如集合“爬杆”“定杆旋杆”“旋转三杆”技巧的“无坠子爬杆”“浪桥飞人”与“空中浪板”,“单腿控不锈钢球”与“转碟”,“旋转高架”与“小头顶速转”等组合,在舞台效果呈现上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根据剧情“设计离心机”而研发的魔术,使得剧情和技巧双向促进。模拟“太空漫步”的大型魔术“双悬飞人过柜”,成为全剧显著的亮点和记忆点。

从观赏性而言,三部剧均穷尽镜框式舞台作为展示空间的可能性,努力实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既坚守艺术本体规律,又创新表现手法;既追求技术精湛,又着力于创意表达;营造感官吸引,更注重情感共鸣。通过“技、艺、旨”三重维度的融合,构建起直抵心灵的审美通道。

《脊梁》巧妙运用各种道具来推动剧情发展,或将八根木桩搭成“小山”,与布景构成写意和写实相交叠的舞台空间;或将舞台做成溶洞效果,呈现出具有贵州喀斯特地形特征的施工场景。该剧提炼贵州典型的民族音乐元素,如笙、笛、牛腿琴、侗族琵琶以及侗族《蝉之歌》、戏曲锣鼓经等,营造出多种情绪氛围,为剧情发展和内涵延伸提供有效空间。舞台服装既有民族特色元素,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充分展示开放自信的贵州形象。

《深蓝的回声》开场即呈现召唤结构,伴随着嘹亮的“长海号子”,海岛渔民手摇8米长大橹,延伸到前排观众头顶,让观众们沉浸式体验海岛渔民的豪情壮志。高科技投影与舞台手段虚实相生,在潮汐般起伏的灯光和音效交织间,海洋世界时而静谧梦幻,时而壮美如诗,时而惊涛澎湃。当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深蓝回声号”如“海洋牧场”般从海洋深处缓缓驶来,主题的延伸性带给观众特有的心灵震撼。

《逐梦太空》刻画航空兵部队精英的飒爽群像,全剧节奏明快、情节丰富,呈现一种加速美学的质感,体现出杂技的灵活形态与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双向奔赴。通过舞台调度逻辑和科技手段创新空间的结构方法,加上天马行空般的科学幻想,建构起舞台新的时间秩序与视觉逻辑。快速的幕间转换形成一种流动感,营造“视觉连续性”的沉浸式体验。幻化出的“模拟空天城”和充满浪漫色彩的太空,是杂技人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精神的外化。

杂技剧《逐梦太空》剧照(图片来源:“安徽省杂技团”微信公号)

当然,以上三部新创杂技剧目在人物丰满性、情节合理性以及审美的克制与平衡等方面都尚待完善,但始终为人民抒怀的创作初心、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与突破创新的艺术自觉恰恰是中国杂技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AI时代什么最珍贵?真实。杂技没有终南捷径的门道,没有投机取巧的侥幸,有的只是一种坚韧的毅力、一腔奔涌的豪情和一身创造的真功夫。天地有大美,君子当自强。期待杂技艺术创作景观迎来更繁花似锦的斑斓光景,创造属于这个时代杂技工作者的“温暖现实主义”。


(作者:任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2023中国杂技盘点:守正创新担使命 勇毅奋进新征程(任娟)

文化传承发展视域下的杂技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任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