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当思辨之光照进舞剧现实——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系列研讨会回顾

2025年8月,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盛大启幕。舞台之上,舞剧佳作竞相绽放;舞台之下,思想碰撞同样热烈而深刻。8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国舞协理论评论委员会、《舞蹈》杂志承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系列研讨会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如期举行。这三场研讨会紧扣当前舞剧创作领域的突出矛盾,将“优化荷花奖评奖体系”作为核心任务,深度探讨其与舞剧创作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聚焦“评创结合”应该如何精准赋能舞剧创作,从评奖标准的导向性到创作实践的创新性,从题材选择的时代性到艺术表达的独特性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专业交流。

优化评奖“内驱力”:为高峰之路夯实根基

攀登高峰,首先需要一个强劲而科学的“驱动引擎”。8月11日上午,在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的主持下,首场研讨会以“锻造卓越:荷花奖评选体系优化与舞剧高峰的共促之路”为题,直面评奖机制这一核心议题。

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

与会专家们从多维视角,为评奖体系的优化提供了深刻洞见。上海歌舞团原团长陈飞华深刻指出评奖对舞剧创作生态的助推作用,并呼吁恢复编导、表演等单项奖,以更精准地激励创作者的个体价值。上海歌舞团副团长、一级演员朱洁静从表演者视角呼应了这一观点,她认为个人奖项对演员的成长至关重要,能提供明确的目标感和持续精进的专业动力,并恳切反思当下“舞剧过热”现象,呼吁创作者回归艺术初心。广东省舞协顾问、舞蹈创作委员会主任文桢亚则从编导的根本性出发,点明好作品离不开充满天赋的编导,批判了行业依赖经验的创作惯性,并创新性地建议为擅长舞段编排但弱于戏剧架构的编导增设“组舞”类别。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毛时安则深入评奖的内部系统,强调评委需兼具专业深度、行业代表性与独立品格,在评审中力求客观公正,并以《朱鹮》早期评奖的争议为例,点明艺术评价标准必须与时俱进,方能有效引领而非滞后于创作实践。

上图:上海歌舞团原团长陈飞华;广东省舞协顾问、舞蹈创作委员会主任文桢亚

下图: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毛时安;上海歌舞团副团长、一级演员朱洁静

现场热忱的观众同样是这场对话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敏锐地指出当前部分舞剧存在“宣传声势”与“内容深度”的脱节,并对“叙事性是否为舞剧高峰的关键因素”等根本性问题发出深刻追问。专家与观众之间真诚而不敷衍、热烈而不对立的互动,为荷花奖的自我革新与完善,凝聚了宝贵的共识。

拓宽赛道“边界线”:为多元生态注入活力

如果说优化评奖体系是“筑路”,那么如何定义这条路的“边界”,则关乎舞剧艺术的未来版图。随着时代发展,体量轻便、理念先锋的“小舞剧”逐渐兴起,它们是否应被纳入“荷花奖”的视野?同样在夏小虎秘书长的主持下,11日下午的研讨会深入探讨了这一前瞻性议题。

“小舞剧”是什么?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林树森认为,其核心并非时长,而是体量小、成本灵活、能承载先锋理念的特质。中国少数民族学会副会长马琳对此深表赞同,她认为小舞剧回归身体、制作轻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创作者直面舞蹈本体的魅力。湖南省演艺集团一级导演马波则视其为年轻编导的绝佳“练兵场”,是孵化新创意、探索新形式的重要平台,并指出将“小舞剧”纳入评奖体系也意味着需要同步建立规范。《文汇报》高级编辑王雪瑛就此提出关键前提,需先厘清小舞剧的定义、来源与创作形态,才能设计出真正激励其长线发展的合理规则。

上图: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林树森;中国少数民族学会副会长马琳

下图:湖南省演艺集团一级导演马波;《文汇报》高级编辑王雪瑛

现场观众的思考同样深入:有观众将其比作“写意画”,建议为它单设赛道;有的则担忧它在舞美、制作等“硬性条件”上无法与大型舞剧同台竞技;还有的观众担心,荷花奖的规范性可能会束缚小舞剧的探索精神。

这些真知灼见,共同为小舞剧的未来发展与评奖机制的包容性、多样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考面向。

校准批评“指南针”:在时代回响中凝聚共识

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创作,也离不开批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谁在定义好舞蹈?8月12日上午,在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副主编张萍的主持引导下,第三场研讨会直面“专业标准与大众趣味的张力”关系,探讨新时代的舞蹈批评如何更好地作用于创作。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副主编张萍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罗怀臻率先打破了“专家”与“大众”的刻板对立,鲜明指出专家就是大众的一部分,艺术的终极标准应由时间与大众共同验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则从学理层面阐释专业批评的核心使命,是在历史语境中判断作品的创造性价值,服务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将当下批评生态形容为一场“对话”,认为大众批评的活跃正推动专业评论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识与叙事有效性拓展。而作为创作者代表,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孔德辛则表达了坚守艺术内核、忠于自我判断的创作定力。

上图: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罗怀臻

下图: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孔德辛

观众席再次传来掷地有声的提问:“舞剧包装日益炫目,舞蹈本体是否被削弱?”“面对纷繁的评论,我们该如何有效欣赏一部作品?”这些问题直指当下,引发了全场深思。最终,研讨会在一个温暖的共识中达到高潮:无论是专业标准还是大众趣味,“好舞蹈”与“好批评”的终极标准,皆在于能否“走进人心”“打动人心”。

三场研讨会,是一次深刻的行业自省,更是一次攀登艺术高峰的思想集结。从评奖机制的内部优化,到艺术赛道的外部拓展,再到批评生态的良性构建,我们欣喜地看到,“专家”与“大众”正形成良性的思想激荡。高峰之路,从非坦途,更非独行。它需要思想的引领,也需要创作的实践。中国舞蹈家协会将与所有舞蹈艺术的同行者、热爱者一道,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共商共建,砥砺前行,共同迎接中国舞剧艺术更加璀璨的未来!

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终评开幕演出舞剧《雷雨》剧照(图片选自“中国舞蹈家协会”微信公号,摄影:董天晔


延伸阅读:

评创联动 |“新大众文艺与电影美学观念新变”研讨会举办

新时代中国舞剧的一点思考:传承传统基因 感悟时代浪潮(衡正安)

深耕“两创” 绽放新姿——新时代舞蹈艺术揽胜(茅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