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开始,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在全国巡演。7月31日至8月3日,《英歌》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4场。这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为创作核心元素的舞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末发生在岭南的一段故事:父亲陈文耀前往南洋杳无音讯,母亲林巧儿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陈心远成人。元宵夜,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幻境时空。在漫天硝烟中,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家国大义,解开了母亲的心结,自己也得以成长。
剧中讲述的故事,也是过去无数潮汕人的经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广东有很多人像陈文耀那样去南洋谋生,他们的妻儿大多留在家乡。跨越南洋的唯一联系,是代写侨信(也叫“侨批”,同时寄回信件和银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侨居地抗日和反法西斯斗争。潮汕侨胞不仅参与了地下抗日斗争,还捐赠了大量款项和物资。离乡是生活所迫,客死是时局所逼。
(图片来源:“广州歌舞剧院”微信公号)
舞剧《英歌》以三封侨批作为线索,凸显了“三江出海,一纸归潮”的情感主旨,结合潮语旁白,将海外侨胞对家人的思念、歉疚和牵挂娓娓道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剧主创团队选择借舞剧展现这样一个传承血脉、可歌可泣的故事,对于体现集舞蹈、南拳套路以及戏曲演技于一体的英歌文化再恰当不过。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英歌承载着先辈的智慧和记忆,也传承着本土文化和血脉精神。英歌舞者的每一次舞动,都凝聚着浓烈的情感与强大的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舞剧中,英歌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就了青年陈心远一次对内心的探索和自我成长的旅程,更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历史的铭记、文化的传承和未来的追求。
舞台上,故事主人公境遇与命运的载浮载沉,都藏在英歌舞者那不卑不亢、如松如岳的姿态里。他们的一戳一站,一招一式,都渊渟岳峙,让空旷的舞台仿若有风云流转。“靠旗”的叠抖绷用与“翎子”有节奏的抖动,使表演极具英武之气。舞者立身舞台左右各抖靠旗,瞬间舞出了精气神,不仅背上的靠旗猎猎作响,还带来飒飒风声,真正做到了旗不乱,靠不掀,翎子不倒。
英歌的对舞是通过身体的接触和对抗疏离,来完成倾倒、起身、旋转、奔跑等动作调度。形式多元、动律繁复,如珠玉落盘般的颗粒感和乐舞相合的顿足轰鸣,形成巧与拙的交替,使得英歌之美展露无遗。每位舞者的执横槌边走边奏,交互式的队形变化与推进,舞出了飒爽英姿的精神之仪。而当主人公陈文耀最后“魂归故里”,给夫人林巧儿戴上凤凰花,此刻的舞蹈与雄风击面的群舞不同,由外在的粗犷奔放变为内敛的椎心泣血,展现出中华儿女面临惊涛骇浪时的勇敢和担当、对家国的执着与热爱。
主创团队为了让演员能感受不同的英歌流派及内在精神,特邀英歌非遗传承人为演员进行系统的集训指导。舞台下,观众看到的虽然是用想象力创造的情境、人物舞态与姿容,感受到的却是创作者和演员们脚踏实地深入观察生活、理解艺术而讲述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美食不如美器。”带有综合性表演意味的当代舞剧艺术,以“美器”为手段的舞台呈现至关重要。舞剧《英歌》注重凸显“美器”的功能,无论是多媒体光影衬托下的“视界融合”,还是将鲜明绚丽的色彩、犀利流畅的线条,勾画在演员的脸上,正是这灯光的明暗、脸谱的色彩,舞台意象才得以展现。剧中的核心道具“英歌槌”一器多用,因应了舞剧想要表达的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在“木雕”舞段里,它幻化为匠人手中的刻刀;在“牛肉丸”段落中,它是敲打肉泥的小铁槌;在“播种”的场景上,它又变成了一株株禾苗。
《英歌》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浓郁的非遗特色,让观众眼前一亮。除英歌外,潮汕地区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潮州木雕、铁枝木偶、潮绣、手打牛肉丸、油纸灯笼等传统文化元素也都有机融入剧情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典型代表,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礼乐传统与儒家思想,又吸收了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创新精神,英歌就是最好的例证。如英歌常以《水浒传》梁山好汉为角色原型,强调忠义、侠勇等儒家伦理。表演中的队列变化(如“长蛇阵”“八卦阵”)和动作程式(如“扬手”“顿足”)均体现中原武舞的严谨规范,暗合儒家“克己复礼”的秩序观。同时,潮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英歌还吸收了闽南戏曲、南洋舞蹈等文化元素。
近年来,英歌火爆出圈,其表演视频片段也在互联网被广泛分享。今年春节期间,由谭维维和揭阳普宁南山英歌队、富美青年英歌队共同演绎的歌舞节目《潮起舞英歌》,登上了央视春晚。“中华战舞火龙飙,足踏岭南百步骄。横槌古越千钧力,擂鼓神州响九霄。”舞剧《英歌》的激舞段落,正像是现代中国之崛起的历史提喻。
舞剧《英歌》用赤诚的创作将文化传承的种子、勇武果敢的精神,播撒进观众的心田。该舞剧是创作者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的有益尝试,也展现出较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这种从本土传统、历史文化中去寻找灵感和创意资源,建构精神内核的路径,彰显了创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也是舞剧《英歌》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的能量所在。
(作者:金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