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作家的文学原乡及其另类抵达(陈立强)

2025-11-11 阅读: 来源:“CCTV纪录片”微信公号 作者:陈立强 收藏

6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于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韩少功、张炜、翟永明、叶兆言、刘亮程、莫言六位作家重返故乡,深挖其创作与乡土的深厚联系。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将部分作家的表现领域从小说、诗歌拓展到戏剧、绘画等艺术范畴,故乡的话题还是一如既往地承继了下来。

作家们怀着强烈的“恋土情结”,揣着对故乡的人、风物以及往事的强烈兴趣或者情感依恋而开启自己的创作生涯。

相遇

从都市到达原乡

离开故乡的作家,跨越了空间,沉淀了时间,作家与故乡声气相通,作家理解了故乡,故乡进入作家的生命与作品之中,实现了作家与故乡的物我相遇。也就是说,只有离开过,才能到达。

离开家乡,去到都市,今又回到故乡。作家返乡是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一以贯之的叙事路径。

因为离开过,所以要去寻找。寻找故乡,就是寻找作家们写作的起点。

在这部纪录片中,韩少功去乡下居住,刘亮程返回当年住过的地窝子,叶兆言去看爷爷叶圣陶的故居,作家们还会去寻找做知青下乡的地方、待过的街道、吃过的小食摊,还有读过的大学等。它们是作家们的原乡。

返乡过程,看到故乡残存的早年印迹,或激动,或宽慰,或感伤,或泪眼婆娑,或沉思不语,或感慨系之,作家们的反应不一而足,生动鲜活,真实感人,是纪录片的情感触点。

纪录片移步换景式展现作家故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风俗、人物往事以及作家的思绪、情感等。镜头以跟拍为主,夹杂着记录者的随机问话,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地方感

作家们的精神界线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诚心满满地铸造了作家们一个个有着明丽色彩的故乡意象。韩少功的汨罗、叶兆言的南京、翟永明的成都、刘亮程的新疆,还有张炜的西岚子,都透显出十足的地方感。

每一个人的家乡都会提供给作家特别牵挂的人、事、物,或者故事。这些牵挂,就是文化地理学意义的“系物桩”。

故乡的山岳、河流、森林、草地以及村庄等,无不令人牵挂。在刘亮程返乡的记录中,我们可看到辽阔的草原上,洁白的羊群在吃草,人们载歌载舞,散发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在故乡的文化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像莫言少年时迷恋的戏曲,翟永明观摩过的川剧,它们都让作家获得心灵的浸润与文化的熏陶。

曾经住过的老屋,用过的老物件,熟悉而温暖。由于时间已久,令作家颇有几份思绪,做出一番慨叹。

家乡的物产,街头的游戏,小时候的美食,牵系着远行人的心。

曾经做过的趣事、傻事甚至荒唐的事,还有苦难的、甜蜜的或者尴尬的那些经历,都成了作家们挥之不去的人生记忆。

在故乡的人物里,不仅有亲人,有少年伙伴,有同学,还有乡人,鲜活跳脱地辉映着作家的人生与写作。

故乡的一切,给予作家以写作的灵感,给作家提供故事的雏形、活动的背景以及人物的原型,成为作家的创作“密档”,推动作家在文学道路上前行。

每一个作家的故乡都是不同的,有着属于各自的地方感。作家作品中的故乡意象,总会渗透着作家对故土的依恋与不舍,他们也总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守护着各自故乡给自己带来的精神界线。

跨界

艺术家的另一种抵达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记录了两位作家的艺术跨界,一是莫言的戏剧,二是翟永明的诗剧与绘画。

两位作家跨越小说或诗歌的写作做起其他艺术文类的事情,这是由他们各自的创作背景、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以及人生的因缘际会所决定的。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想怎么样突破所谓的诺奖魔咒”而立志要做剧作家。翟永明做诗剧,开画展,认为“人生的后半场有许多事情要去做”。

莫言创作戏剧《鳄鱼》,探班排练现场,纪录片现场感爆棚,话剧的叙事张力拉满。

莫言自小深受民间戏剧的熏陶,从骨子里边迷恋和爱好戏剧,先后创作话剧《霸王别姬》、历史剧《荆轲》以及正在上演的话剧《鳄鱼》,做戏剧是“他最早的,也是最终的故乡”。

翟永明看别人的演出而心生震撼后喜欢上川剧与水袖,依据自己创作的长诗《随黄公望游富春山》而写作诗剧,她把《富春山居图》当作哲学在读。

翟永明的诗剧,由诗而戏,由戏而诗;她的画很像她的诗,仿佛走进梦境。

在新的艺术领域里,两位作家做得风生水起,他们原本就有“艺术家的底色”。跨界,只是另一种抵达而已。

故乡带给作家最初的人生启蒙、知识滋养及精神慰藉,是作家们的文学原乡。

每一个作家的故乡,有其特殊的地方感,铸就了作家及其作品的精神界线。


(作者:陈立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莫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荆轲(张同道)

每一个人都应有“文学的故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