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2025年国庆档电影微观察:主旋律拓展、现实主义深化、多元类型并举(都布)

2025-10-14 阅读: 来源:“光华锐评”微信公号 作者:都布 收藏

国庆档作为全年最重要的电影档期之一,不仅是市场的试金石,也是创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2025年国庆档(10月1日至8日)电影以18.35亿元票房和超5007万观影人次收官。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5年国庆档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国庆档满意度得分85.4分,同比增长2.1分,创下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近四年档期新高。

央视新闻报道指出,国庆档的亮眼表现,不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期中测试”,更预示着“内容为王、生态为翼”的产业新方向。随着“电影 +”生态的持续完善,中国电影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国庆档电影创作,《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震耳欲聋》等领跑票房的影片,一种趋势在形成、一种力量在积蓄:中国电影正逐步打破固有边界,在主旋律叙事、现实主义表达与类型化探索之间,寻找更开阔、更自信的融合路径。这并非单一类型的胜利,而是整体创作生态趋向成熟与健康的信号。

01主旋律拓展:从宏大叙事到人性微光

2025年国庆档,主旋律影片展现出显著的拓展性,其核心既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叙述、对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和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塑造三个层面的有机和谐统一上,更体现在从俯瞰历史的宏大格局,更多地向个体命运与人性深度掘进。

作为“志愿军”系列收官之作的《志愿军:浴血和平》,凭借前两部积累的观众基础和口碑持续领跑国庆档票房。

影片以“边打边谈”的双线结构和“一文一武”的叙事设计,将谈判桌上的博弈与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巧妙交织,既还原了历史的残酷性,又凸显了志愿军“以战止战”的智慧。该片有意识地淡化宏大场面的渲染,转而聚焦于个体情感与命运。

由李默尹、李想、李晓组成的“革命家庭”成为情感纽带,战士们在坑道里给家人写信、憧憬战争结束后“回家看看”的朴素愿望,这些细微处彰显了英雄形象的人性光辉。

林月明用石块摆出和平鸽,黄继光未寄出的家书,姚庆祥“不开第一枪”的坚守,这些人性化叙事让观众意识到,英雄也是渴望和平的普通人。

正是这种“见真、见情、见细节”的叙事策略,使得该片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有了更坚实的情感基础,引发了跨越年龄层的共情。它拓展的不仅是战争片的视觉奇观,更是历史题材的情感维度和精神高度。

同样,另一部现象级作品《731》以其沉重的题材,选择了冷峻、克制的视角去凝视历史伤痕。

它避免过度渲染血腥与苦难,而是通过对史实的严谨还原和对受害者、参与者的复杂心理的剖析,进行反战与人性的深刻拷问。

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它将主旋律的范畴延伸至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对人类和平的捍卫这一更普世的价值观层面,展现了主流电影承载历史记忆的勇气与责任感。

这种创作姿态,标志着主旋律创作正在摆脱某些套路,尝试与更广泛的世界语境进行对话。

02现实主义深化: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25年国庆档的几部现实题材影片,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上、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融合上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探索,其得失清晰反映了现实主义创作面临的挑战与可能。

《浪浪人生》取材自蔡崇达散文集《皮囊》,讲述了海边小镇上一家人笑对人生风浪的故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解构矛盾,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和不尽如人意处,带来笑点和泪点。

然而,影片在环境塑造上略显不足,整体叙事将龙舟竞技、江湖义气、少年情感等多条线索机械叠加,导致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与推动其行动的社会总趋势未能有机融合。

黄荣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行为逻辑,由于缺乏扎实的情节支撑和现实路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打了折扣。

相比之下,《毕正明的证明》在典型环境的营造上更为扎实。影片年代感很强,聚焦反扒警察卧底“荣门”这一特殊情境,通过绿皮火车、市井巷陌等空间,构建了一个充满细节的真实场域。

主人公毕正明(王安宇饰)并非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一个会痛、会迷茫的普通警察,其从热血新人到残疾警员再到深入犯罪组织的卧底成长轨迹清晰。

影片试图探讨“盗亦有道”与“善恶界限”的命题,但遗憾在于,导演试图在有限篇幅内塞入过多主题元素,导致叙事重心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要人物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得以充分展开的深度和连贯性。

《震耳欲聋》在环境与人物的统一上处理得更为成熟。影片将视角投向金融诈骗案中受损的聋哑人群这一特殊领域,并成功地将这一“特殊”案例普遍化,升华为关于“选择和谁同行”的普世寓言。

手语律师李淇(檀健次饰)连接着金碧辉煌的国金大厦与底层生活的马料巷,其在高尚理想与残酷现实间的挣扎,以及在“精致利己”与“无私利他”之间的转变,因其活动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社会写实感而显得真实可信。

影片通过“32楼和马料巷”等意象化表达,将人物所处的具体物理空间与其精神困境和时代背景紧密勾连,使得人物的成长弧光与环境的典型意义相互印证,更好地实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艺术追求。

总体来看,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不仅需要题材上贴近现实、关注当下,更关键在于将人物命运沉浮与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典型环境”进行深度有机融合,在尊重人物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性格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刻画反映出更广阔的社会本质。

国庆档这三部作品无论其成效如何,它们呈现出的这种创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正在走向深化与成熟。

03多元类型并举:工业探索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类型片的成熟是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2025年国庆档在坚守主流价值与现实主义关怀的同时,在类型化探索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特别是根植于古典神话或志怪小说的奇幻电影,展现出“技术+思想”的双重探索,不仅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也为电影市场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

《刺杀小说家2》是电影工业化与奇幻类型本土化探索的持续进阶。

影片依托《流浪地球》核心特效团队,在视效奇观、动作设计、世界观构建上进一步升级,展现了国内电影工业的高水准。创作团队从莫高窟、大足石刻等传统文化瑰宝中汲取灵感,并将《水浒传》等经典元素融入“云中五虎”的角色塑造,试图实现东方美学的现代转换。

这些努力清晰地展现了电影工业化体系下对技术奇观和视觉表达的极致追求。更为难得的是,它延续了前作关于“虚构与现实”互文的哲学思考,尝试在商业类型片中植入作者表达,平衡了娱乐性与思想性。然而,影片在叙事层面未能与技术探索达成同等高度的和谐,略显遗憾。

相比之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在艺术表达的完整性上处理得更为成熟。作为易中天编剧并监制的动画电影,它另辟蹊径,以创新水墨渲染技术融合三维动画,营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影片的“新”并不止于技术,更在于叙事视角的突破——它不拍常见的“桃园结义”,而是聚焦曹操与袁绍的青年时代,颠覆了曹操“白脸奸雄”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曾怀揣理想、复杂挣扎的鲜活人物。这种基于扎实历史研究的人物重塑,让经典IP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影片在专业硬核与大众接受度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严谨考据的服饰、兵器来自51家博物馆的文物支持,而类型化的叙事节奏和适度的现代感台词则有效降低了历史题材的观看门槛,使其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

两部作品的对比表明:工业探索的深化固然重要,但技术唯有服务于一个逻辑严谨、情感真挚的故事内核,才能真正实现艺术表达的升华。

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既需要工业技术的硬实力支撑,更离不开对叙事本身和人文深度的回归与坚守。

2025年国庆档电影通过类型深耕、现实关怀与产业联动,展现了健康市场的韧性和活力。

主旋律创作通过更人性化、更国际化的表达,赢得了更广泛的共鸣;现实主义力作通过更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更精湛的艺术呈现,夯实了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而多元类型的蓬勃发展,则展现了电影市场的包容性与无限潜力。

“拓展”“深化”“并举”这三个关键词,勾勒出一个正在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电影市场新貌。它告诉我们,当创作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类型创新的追求时,市场自然会给予积极的回馈。

国庆档的这场“集体成熟”,无疑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信心:唯有扎根生活、勇于创新、类型互补,才能持续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推动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加独特而响亮的声音。


(作者:都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主任)


延伸阅读:

当代摄影同质化的理论审视(都布)

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都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