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从无声片的匠心独运到数字时代的视听奇观,中国科幻电影书写想象史诗,跨越世纪,见证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倘若说100年前问世的科幻滑稽片《隐身衣》是早期娱乐经济培育出的开心果、1938年问世的科幻故事片《六十年后上海滩》包含了关于未来世界的简单勾勒的话,那么,如今的中国科幻电影已经发展成对内外宇宙进行深度探索的宏大叙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大业中,科幻电影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未来的重要桥梁。中国式现代化为科幻电影提供了茵茵新苗长成参天大树、茂密森林的思想土壤。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本土科幻电影就难以找到与民族振兴相关的精神坐标和伦理支点。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改变现实世界,而且塑造未来想象,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承与创新并举,这为科幻电影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重要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征,决定了中国科幻电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导向。中国式现代化追求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引领科幻电影产业从粗放增长向精品创作的转型升级。
(图片选自电影《流浪地球》)
中国科幻电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具未来气质的文化表征。中国科幻电影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追求科学真理、探索宇宙奥秘的珍贵纪录。中国科幻电影承载着民族的科技梦想,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活力。科幻电影百年是中华文化自我更新、自我激励的影像旅程。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科幻电影在银幕上展示了未来图景和宇宙想象,激发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最近,在一篇发表于《艺术探索》的学术论文中,我将中国科幻电影的百年贡献概括为如下三方面:一是在社会层面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人才,包括满足科技大众化需求、激发观众创新性想象、表征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二是在产品层面奉献引领技术、弘扬正义的成果,包括创造科技新需求、宣传核心价值观、建构艺术大格局等;三是在运营层面发挥利国惠民、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实现经济效益、营造理性氛围、定义未来世界等。
此外,我想补充说明中国科幻电影在丰富人的精神、提升思想境界方面的贡献。对此,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天道乃科技之本,民情是幻想之源,自强为艺术之魂。”“天道”是中华文化对于宇宙秩序和自然规律的概括。中国科幻电影将科技视为对“天道”的探索,是人类在混沌宇宙中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地的路径,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在《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影片中,科技是人类救亡图存、转危为安的力量。当然,科技存在副作用,也可能被滥用、误用。这就需要由体现“天道”的“人道”(也就是社会规范)来约束科技运营。正因为如此,中国科幻电影以弘扬正义、激浊扬清为宗旨。所谓“天人合一”,不仅是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民情”指的是人民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诉求。科幻电影的特色是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这种想象既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体验相联系,又植根于社会心理、民族记忆和时代氛围之中。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集体主义、忧患意识、大局观念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基调。在展望人类未来、规划社会蓝图、构思危机叙事的时候,恪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原则。
“自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艺术作品,中国科幻电影并非进行抽象说教,而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无论是逆境突围,还是星际远征,中国科幻电影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都洋溢着浩然之气,以舍己为公、坚忍不拔成就其伟业。对于普通人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面对技术焦虑、生态危机、经济风险、军事冲突等世界性问题时,中国科幻电影为观众提供了进行精神演练与道德反思的空间。
科技为骨,艺术为魂。科艺融合是中国科幻电影不断创新的关键所在。艺术让科技可感,科技让艺术可信。没有科技的支撑,科幻只能停留于空想;没有艺术的灵晕,科技难以抵达人心。科技赋予电影震撼效果,艺术赋予故事深刻灵魂,二者缺一不可。正是在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科幻电影以富有魅力的形象激励了一代代人的豪情壮志,引导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
当下,人工智能崭露头角,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正在建构数字电影的新范式。由于电影人和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幻电影产业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智能平台正在为中国科幻电影培育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创作者,他们正在用AI思维重新定义电影艺术。智能化技术革命开辟了“换道超车”的新机遇,正在推动中国科幻电影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之路,将与人类探索宇宙、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让我们携手同行,共绘中国科幻的星云蓝图。
*此文为作者在第十六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活动中的主旨演讲。
(作者:黄鸣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