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从歌剧《江姐》到沪剧《万馥香》,以艺传魂(胡晓军)

2025-07-28 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胡晓军 收藏

由吴兴人编剧、凌月刚导演、洪立勇作曲的沪剧《万馥香》,以空政文工团歌剧《江姐》第一代江姐扮演者万馥香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而展开。万馥香,1960年毕业于苏州专区戏曲学校,1962年调入空政文工团,成功主演了歌剧《江姐》,这个过程艰难、曲折而又精彩。因为她的生父和继父都是国民党军官,在那个年代被视为“家庭出身有严重问题”。而她在刘亚楼司令员的慧眼识珠和果断决策下,终于辗转加入空政文工团,逐渐站稳脚跟。她曾饱受质疑、一度陷入苦闷。但她以对艺术的热爱和理想,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依靠着领导、同事的信任和支持,克服困难,实现了理想,出色地塑造了歌剧舞台上的第一位江姐形象。质朴、优美、高难而不雕饰的表演,尤其是《红梅赞》的演唱,时而美妙似鸟鸣颂春,时而高亢若金石截铁,衔接无缝,一气呵成,既艺术地演绎了江姐刚强的意志和忠诚的信仰,又成功地实现了歌剧民族化的目标,精彩的演出赢得了中央领导的赞赏和广大观众的欢迎。

沪剧《万馥香》(图片来源:“记录宣桥”微信公号)

为使人物丰满、情节紧凑、加强戏剧性,《万馥香》做了一些情节虚构和艺术加工,但总体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并与演员、音乐、舞美共同营造出质朴的美感,实现了风格的统一,质朴而不乏细腻、清刚又不失柔婉。全剧的焦点和难点在于以沪剧的唱腔与歌剧的演唱相契合,在于将万馥香的扮演者孙彩芳的沪剧表演、万馥香的歌剧表演与江姐的崇高形象形成“三位一体”。主演孙彩芳与万馥香一样,形象正、身段好,其丁派唱腔总体质朴淳厚、局部绵密细腻,情绪饱满、层次分明地表现了万馥香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成长,刻画了她外柔内刚的个性特征、对艺术的热爱、对江姐形象的艺术创造过程。孙彩芳演唱《红梅赞》满工满调,精彩并不输于专业歌剧演员。

该剧还将歌剧《江姐》的成功原因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出来——演员的表演才能、编剧的出色创作,以及剧组全体人员深入生活、体验人物所得到的感染和洗礼。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万馥香在重庆渣滓洞生活的经过,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大段的唱做,表现了她将灵魂的洗礼、情感的触发转化为对人物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的过程。这也表明了革命与浪漫现实主义的成功奥妙,正是深入生活、体验人物、激发灵感,只有深深地感动自己,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

该剧的又一成功之处,是对刘亚楼司令员的塑造,看似用墨不多,实则时时处处用心着力。简短的台词、微小的细节,刻画了刘亚楼直爽的性格、军人的果断,以及对艺术的见多识广、敏锐直觉。例如,他对江姐走下码头时的台步要求:“没学过戏曲的演员,这几步肯定走不好。”又如他对主题歌第一稿“就是一个船夫曲”的批评,击中要害……他对有天赋、有潜力的人才大胆使用、小心呵护,令人赞佩;他对唯出身论的荒谬性作了驳斥,令人信服;他对出于政治歧视和自私报复的行径作了追查,令人解气。全剧高潮,万馥香听到刘亚楼逝世后有一大段赋子版的演唱,可谓将主创的心声唱了出来,是对“如何做人”“如何为艺”的思考,看似平常,实则深刻。

彩芳是上海浦东第一家民营沪剧团,2008年成立以来在老戏新演、原创新戏上双线并进。这部新作应被视为现代政治社会题材与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结合。因是首演,该剧尚有一些不足,可以商榷改善。例如主创只对万馥香的出身及家庭作了极简的交代,并未展开其与母、弟的交流,便少了一个侧面展示人物内心的机会,也少了一个满足观众对人物亲情的期待。李淑英作为第一女配角,戏份很重,但出现、转场过频,有仓促感。剧本唱词朴实流畅,符合人物、剧种、演员特点,尤其适合老腔老调表现,但有些独白和对白显得过于跳跃,有些唱词不够绵密,个别用词尚需斟酌。


(作者:胡晓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

新时代诗词的核心要件与创作路径(胡晓军)

人为艺术而生,艺为时代而鸣——评《与时麒鸣——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展》(胡晓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