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高韵和鸣》一书记载,中国京剧院净行名家康秉钧在《难忘共产党员艺术家李和曾》文章中深切缅怀了京剧名家李和曾在几十年艺术生涯中始终以德为尚,牢记党的嘱托,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束缚”自己,积极响应党倡导的艺术方针,恢复上演优秀传统戏、创作历史新编戏和现代剧目,以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了切合时代背景,他和同志们合作演出的《彝陵之战》,使“这一个”的“刘备”角色更具有思想性,人物感极强。他在带领全团人员赴外地演出时,每次都要与青年演员共同到烈士陵园扫墓,祭拜英魂,教育人们牢记历史,勿忘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样的艺术家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员的称号。
张君秋
京剧名家张君秋在1982年入党时,充满激情地说道:“不做空头的党员,要为党做更多有益的工作。”他结合几十年的演艺历程,深感剧目的题材和内涵要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1983年,他在《戏剧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不当摇钱树 争做文明花》。文中写道:“戏曲演员在旧社会是资本家的摇钱树,那时候的剧目不注重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否对社会有益,当然,某些思想艺术修养高的演员,对剧目也还是有选择的,但也只是少数。普遍的情况是剧目内容混乱,只考虑上座价值,演出充其量也是供人娱乐。”“新社会里演员翻了身。党组织大家学习,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戏曲演员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从供人娱乐、消遣,被人瞧不起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受人尊敬的文艺工作者,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呀!”张君秋入党一年后,对演戏有了更高的感悟才有这发自肺腑的言语。那么对于一名戏曲工作者,又如何对待演戏呢?张君秋在文章里也提到了,就是“要拿出在思想上艺术上高质量的剧目来演出。如果只考虑金钱,不顾艺术质量,不顾思想内容,多坏的戏也演,那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的地位。”“只考虑金钱,把那些已被历史抛弃了的坏戏拿出来,这无疑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价,把自己降低到供人消遣娱乐的所谓‘唱戏的’地位上”。其实,这段话标明了演员要自重自尊,切不可自轻自贱。
这篇文章当时在戏曲界引起很大震动,袁世海、马金凤、曹禺、方荣翔、陈伯华等大家相继发表文章。这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戏曲人应该有的觉悟。
如今42年过去了,舞台上又兴起了一股“向钱看”之风,出现了“良莠不分,糟粕与精华共存”的局面,以“上座率”来衡量,追求经济效益,恰恰忽略了社会效益。当然,这又涉及哪些戏是好戏,哪些是坏戏。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就是那些前辈艺术家自觉“扔”掉的剧目。
艺术固然需要高超,然而思想同样需要精进。演员在名利面前,应该想到的是剧目内容如何为宣传中华文化而尽力。无论是不是一名共产党员,都应懂得戏曲是传播美育的一种艺术门类。张君秋提出的两点建议,至今仍值得戏曲工作者深思:“我们每个演员同志都要自觉的检查一下自己演出的剧目,它的社会效果如何?”我们每一个演员绝不把自己当做摇钱树……旧社会有志气的演员尚且认为‘黄金有价艺无价’!”
是的。今天的戏曲演员更应当珍重自己,做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文艺工作者,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我们希望京剧舞台上出现更多像李和曾、张君秋这样的艺术大家,维护“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净化戏曲舞台。
(作者:封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