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
  • 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张利国)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做好人民史诗的创作者、诠释者、传播者,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2022-07-18详情
  • 语文教育的逻辑演进(刘勇刚)

    语文教育合乎真善美,工具性、人文性、语用性熔为一炉,就为学子创造了“独行”的能力,亦即意味着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契机,无疑就会趋向于一个美好的未来。

    2022-07-13详情
  • 奏响奋进强音 讴歌伟大精神(胡一峰)

    我们期待着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作品,从艺术上、美学上不断续写精神谱系新内容,挖掘精神谱系新价值,彰显精神谱系新神采,让新时代的舞台愈发光彩夺目。

    2022-07-07详情
  • 香港电影将在更高维度再出发(孙佳山)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对于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而言,重新接续香港“新浪潮”电影所依托的历史文化源头,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进一步释放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想象力、创造力,进而建构出面向未来的国家文化身份认同,已经是首当其冲的当代使命。

    2022-07-07详情
  • 冯远如何“咏怀诵贤”(张瑞田)

    参观冯远的画展,两个词让我沉思良久,一个是“无尽意·痕”,一个是“咏怀诵贤”,这两个词像一座浮桥,把我带入到冯远的艺术世界,空茫或者通透,邃密或者开张,抚古或者思今,让想象无尽意般驰骋,让情感在时间的波浪中起伏。

    2022-07-05详情
  • 人民文艺的守正创新之路(李林荣)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征程上,承载着新时代新使命的人民文艺,必将发挥无愧历史与时代的积极作用。

    2022-07-05详情
  • 今日批评家 | 罗小凤: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清醒地与文学现场保持一定距离,坚持自己的批评立场、批评标准、批评原则和审美志趣,从而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客观性,发出真正属于批评家自己的声音。

    2022-07-01详情
  • “后流量时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数据安全与评价制度建设(王德胜 胡疆锋)

    “后流量时代”有必要着力推进算法伦理研究,从数据安全的高度重视文艺生产与消费中的流量问题,通过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大力保护文创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文学、影视、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等领域文艺评论的建设性批评功能,建立和强化真正有公信力和生命力的文艺评价制度体系。

    2022-06-30详情
  • 《青春敦煌》:以广播剧开启文博传播新方式(罗丽)

    今天的莫高窟,在科技的加持下仿佛经历了“逆生长”,与此同时,在《青春敦煌》中所传递的正是新一代敦煌守护者举重若轻的当代中国精神诉说。

    2022-06-30详情
  • 将身影编织进斑斓的文化画卷(龚金平)

    这些书是每个作者心灵的呼喊、人生的喟叹、思想的结晶,它们可以给我们温暖、感动、启迪、激励。有了书籍的相伴,我们一路并不孤单。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以下简称《还有书籍》)共6集,在“书就希望它被看”主题之下,让18位与书籍有关的人物“被看”。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书籍的创作、出版、传播、再生产,也诠释着与书相遇的生命姿态与思考。而观众在感动和惊叹之余,也想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或激励。这就意味着,《还有

    2022-06-27详情
  • 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范玉刚)

    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2022-06-23详情
  • 《梦华录》对古典戏曲的非典型改编留下这些启示(郭梅)

    包括古典戏曲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无限宝藏。

    2022-06-23详情
  •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贾峰)

    在又一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全社会都要认真思考文物、文化遗产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的问题。

    2022-06-17详情
  • 从“情感”到“精神”的关键飞跃(李少君)

    情感依托文字,精神得以长存,文明得以永续。

    2022-06-16详情
  • 科技题材成为影视创作新富矿(胡祥)

    一大批科技题材影视作品聚焦科技发展前沿,艺术化再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壮阔图景,通过科技史折射国家发展前进步伐,高扬爱国主义情怀,彰显自强不息、创新求变的民族精神,唱响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昂扬旋律。

    2022-06-16详情
  •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彭锋)

    只有将艺术作为生活方式来实践,人才可以保全做人的尊严,才不至于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2022-06-16详情
  • 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根基(李明泉)

    人类历史的脚步执著地从远古走到今天,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真切生动展现了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海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

    2022-06-13详情
  •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作家走进大众,文学照亮日常(吴海清)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通过作家与朋友两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给予观众真实具象的文学思考与丰厚细腻的人生体悟。

    2022-06-13详情
  • 《三明往事》序言:往事与向往

    《三明往事》写三明而不止三明,由点及面,抵达了更高层面的共和国开创与成长的历史风云,浓缩了一代人的信仰力量,呈现了广阔而深邃的文学时空。

    2022-06-08详情
  • 回到文学创作的生活现场(彭侃)

    在注意力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大众花费在严肃文学作品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如何激发大众对文学的热情,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一大使命。近两年如《文学的日常》《但是,还有书籍》《一本好书》等一系列节目,借助影像的力量,带领观众走进文学的世界,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也让节目中提及的不少作品成为热销书。近期,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和优酷同步播出的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以“用文学照亮日常,以思想反刍生活”为宗旨

    2022-05-31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