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长篇小说《平安批》:展现家国情怀的历史深度(梁鸿鹰)

2022-06-29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鸿鹰 收藏

展现家国情怀的历史深度

——读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

千百年来中国人远赴海外开辟新生活的奋斗史创业史,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潮汕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曾让作家老舍写下“渴慕潮汕几十秋”的诗句,这里几百年来的先民为了谋生,一代代远赴异邦,艰苦拼搏,报效祖国,留下了许多动人篇章。陈继明的小说《平安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的地理背景是潮汕侨乡,在宏远的时间跨度中,以近百年来那些由于谋生需要离开故土的侨胞为书写对象,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心灵、风俗与情怀的动人画卷。

小说所讲的“平安批”,是潮汕人、闽南人下南洋之后给家乡写去的家信与银钱汇票合一的特殊载体,是潮汕及闽南华侨与家乡密切联系的一个特殊纽带。小说《平安批》扎实、沉静而优雅地表现了中国人的奋斗自强与自信精神,以及富于地方风韵的历史文化感。从故事层面上,作者说的是主人公郑梦梅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在人渐中年之际,只身闯荡南洋,由于懂文墨,会书写,被聘为服务侨民侨属的、邮政与银行兼具的批局里的抄写员。他勤劳聪慧讲诚信,逐渐在异国他乡自力更生开办了一家兼具寄信与汇款的批局,专门从事为海外侨胞书写契约、家信、邮寄汇款,“平安批”由此成为他一生的事业。郑梦梅后来又发展其他产业,用积累的财富,扶助在外打拼的穷苦华侨,支援国内抗日斗争。郑梦梅的人生经历是一代代潮汕侨胞在海外生活的缩影,艺术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海内外中国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其中融入了中国百余年历史的世事变迁,承载中国华侨华人艰苦创业的百姓心灵史,书写了中国人在求生存发展中的大情大爱。作家穿越时空,拨开历史迷雾,让潮汕人的亲情与乡土情、家国情跃然纸上,那种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赤诚情感在小说中得到了突出表现。

弘扬民族大义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潮汕侨胞每个个体都是作为家庭的代表去下南洋,都有各自的人生理想与追求。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大地,中国人的田园生活秩序被侵略者打乱之后,在国将不国的时候,海外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义无反顾支援抗战斗争。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抗,不但是精神与道义上的反抗,更是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国土,一次次为国分忧、为民请命,均体现了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浓烈的民族大义大德,以及自我牺牲、舍身卫国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中华文化精神作为这部小说的暗线贯穿始终,产生了感人的力量。郑梦梅到异国他乡之后,首先拜妈祖庙,从传统上认祖归宗,守住自己的文化根脉。他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地,不忘系紧自己与家乡的纽带,而且劳作之外吟古诗、唱潮歌、唱潮戏,喝能压舌头有岁月感有年份的好茶。正是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向心力,鼓舞着他在人生困苦时克服一切艰难。郑梦梅、乔治、陈光远三个人物在船上的“讲古”,深情叙述中国民间故事,传统文化的根脉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三人结拜兄弟时,维护的就是中国人在遭遇祸福、涉及生死之时的“义”。作品于情节跌宕和人物命运浮沉的进展中,在描摹人物心路历程和性格特征时,着意刻画中国人的虔诚勤劳、雍容之气和君子风范。通过接近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们意识到,无论侨胞出身多么贫贱,对中国人延续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怀有深厚感情。作品即使在涉及男女之间的感情时,描写也很含蓄蕴藉且富于诗意,突出了两情相悦、厚重绵长的情感和相互尊重的情义。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很好保存和延续了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平安批》为读者认识潮汕文化提供了重要参照。

对于陈继明而言,这是一部突破自我局限之作。每个作家的创作都不可避免地携带自己故乡的基因和受一方水土的影响,哪怕是风俗、饮食和起居习惯等诸种外在因素,都会对创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更不用说一个人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比如读《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早年饮食对曹雪芹的影响。与北方人吃酸吃辣不一样,南方人习惯吃甜吃淡,喝茶南方与北方在品种、时机方面也不一样,林黛玉进贾府后发现大家是吃完饭就喝茶,与南方歇一会儿再喝茶不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在北方出生并生活很长时间的人,陈继明的创作经历了由写大地、写乡村、写北方,向写大海、写都市、写南方,以及由写现实向写历史的转变。作家陈继明在体验生活时发现,潮汕地区下南洋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侨批数量最多最集中,于他这个对潮汕文化较为陌生的人来讲,从“平安批”这个角度去切入潮汕侨胞和侨批文化,展现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得益于他传统文化底蕴厚实,文化眼光敏锐,以及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也保证了他能够跳出潮汕看潮汕,将迁徙、土地、回归、家国等人类生存命题表现得生动而深刻。


(作者:梁鸿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总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让人们重回百年文学现场(梁鸿鹰)

文艺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梁鸿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