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品读叶朗《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领略著名学者的人生风采

2021-08-2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余三定 收藏

领略著名学者的人生风采

——品读叶朗《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利用假期,细细品读了著名学者叶朗用散文笔法写作的回忆录《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情系燕园六十年》,品读给我带来了愉悦,也给我带来了长久的回味和思索。我觉得,这部书如下几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首先是著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总结、提炼了北大学人的精神追求和学术传统。书中第五节《大学五年回忆:做学问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关注纯学术的研究,关注学科基本理论核心区域的思考和突破》,其中写道:“在北大当学生,本科生五年,以及后来在北大工作几十年,我感到北大有一种人文传统,有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传统和氛围的影响下,不论是老一辈的学者,还是年轻的学子,都有一种强烈的学术渴望,学术热情,学术追求。这种学术渴望、学术热情、学术追求,包含着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把学术研究看作是自己精神的依托、生命的核心,把做学问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所在。”“把做学问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所在”,这是著者对北大学人学术精神的准确概括。接下去,著者还以冯友兰、北大历史学一位学者以及自己的治学过程为例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在后文中对北大一些学者的纯学术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在北京大学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氛围影响下所形成的学术热情和学术追求,就包含了这种纯学术的兴趣和纯学术的追求,包含了对于人生、人性、生命、存在、历史、宇宙等进行纯理论的、形而上的思考,包含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核心区域的思考和突破。我们在老一辈学者,如冯友兰、熊十力、费孝通、张世英等人身上看到这种追求,我们在许多年轻学者身上,同样也看到这种追求。”

  其次是著者对熟悉的多位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进行了很好的叙述和分析,不仅写他们的治学和成果,更写他们的高尚人格和人生境界;同时,著者并不追求全面,并不追求系统,而是抓住对象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来写。《朱光潜印象: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中写道:“朱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多么惊人!我忽然想起童年时代看到的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棵极大的树,被拦腰砍断,但从树的四周抽出很多的枝条,枝条上萌发出嫩芽。树旁站有一位小女孩,正把这棵大树指给她的弟弟看。画的右上方题了一首诗,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这幅画正是对朱光潜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朱光潜的人生态度、对朱光潜的献身精神的极好写照。《宗白华印象:照亮美的光来自心灵》则系统地总结了宗白华的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基本理论和美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的三点启示:第一,“美不能离开心灵的创造”;第二,“中国艺术所呈现的境界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物我对立的境界,是物我同一的境界”;第三,“中国生命哲学启示人们体味人生之情趣,因而成就一种审美的人生”。这里对宗白华美学成就和影响的分析是极为简练而又极为有深度的。《冯友兰印象:用生命吐丝》既明确肯定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创造了一个哲学体系,冯友兰对于建立哲学体系有一种自觉,这是对冯友兰学术成果的概括;同时引用冯友兰自己的话总结其内在的学术精神和人生境界,冯友兰说:“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往古来今对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才把这笼真火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他为什么要拼命?就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著者指出,这就是北京大学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书中还写到张岱年、邓以蛰、朱光潜、张世英等多位著名学者,让我们近距离领略了这些著名学者的独特风采。

  再次是对著者自己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概括。《〈中国小说美学〉:鼓吹金圣叹》回顾了著者撰写该著作的过程和意义。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著作中,对明清小说评点和金圣叹全盘否定,在这种情势下,著者经过自己的独立研究,发现明清小说评点,特别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内容极其丰富,从小说理论上而言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撰写出了该著作,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美学史大纲〉:构建中国色彩的美学体系的重要准备》,除指出这部1985年出版的著作是第一部中国美学史著作(此前只有一部关于先秦两汉的断代美学史著作),并明确告知自己如何确定研究的对象外,肯定了《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学术价值。《从〈现代美学体系〉到〈美在意象〉:美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区域具有中国色彩的一个尝试》告诉我们,1988年著者的《现代美学体系》出版,经过二十年的思考和研究,2009年又出版了《美在意象》。《美在意象》审视西方20世纪以来以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思维模式与美学研究的转向,即从主客二分的模式转向天人合一,从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转向审美活动的研究,同时,又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反思,特别是审视长期以来美学领域主客二分认识论模式所带来的理论缺陷,将“意象”作为美的本体范畴提出,将“意象”的生成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

  第四是对著者自己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回顾、总结。《大学毕业后当了二十年的助教:筒子楼的“简单一族”》,写得真切、生动、诙谐,写出了那段特殊时期生活的苦中有乐,显示了著者积极、乐观的生活追求和人生态度,有的精彩描写真正能给人“含泪的笑”。《担任哲学系的系主任,创建宗教学系和艺术学系》回顾了著者连任两届、一共八年哲学系主任的主要工作,除了抓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外,在教学改革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就是哲学系的教学不仅要面向本系学生,而且要面向全校,面向全体大学生,要发挥哲学在全体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思路后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期间,著者还创建了北大宗教学系和艺术学系(后来更名为艺术学院)。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号)

  阅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仿佛跟随著名学者叶朗进行了漫长而愉快的人生旅行,领略了许多美好的风光,感受了难得的人格洗礼,收获多多。

 

  (作者:余三定,湖南评协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地域文化与清官形象塑造——评历史小说《大明尚书》(余三定)

  读《邓宏顺作品评论集》:从各方面揭示评论对象的突出特色(余三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