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红色音乐经典的审美价值与当代传承——以歌曲《赤潮曲》为例(张伟娜)

2021-07-2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张伟娜 收藏

  内容摘要:1923年6月,瞿秋白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上首次发表了《赤潮曲》。这首作品之后被创作者们反复改编,经历了不同风格的演变。时代变化和文化思潮的嬗变以及创作者对革命精神的传承等因素促成了作曲家的再度创作。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时代精神的记忆。多年来,《赤潮曲》在带给每代人红色教育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红色经典审美价值的思考。

  关 键 词:红色经典 审美价值 《赤潮曲》 时代精神

《赤潮曲》曲谱(瞿秋白词曲)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集音乐、文学、篆刻等才华于一身,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的《赤潮曲》是我国工农革命歌曲中最早的一批创作歌曲之一。”[1]这首作品表达了一位爱国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以及唤起工农大众奋起革命的决心。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赤潮曲》以多个版本流传于世,每个版本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风格各不相同,歌曲中要表达的信念却始终如一。《赤潮曲》是红色音乐经典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梳理其创作脉络,分析多个版本的艺术风格,剖析其反复被改编的成因,总结作品的红色美学价值,对于后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同版本《赤潮曲》艺术风格的演绎及比较

  1920年8月,瞿秋白作为《晨报》的特派记者驻莫斯科采访。在俄国的这段时间,他参加了很多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1921年5月,经张太雷的引荐,瞿秋白加入了俄国共产党组织,1922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瞿秋白在俄国工作的这段时间,是他的思想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这些经历成为瞿秋白人生的重要转折。

  1923年1月,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中国。1923年6月,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上发表了两首无产阶级革命歌曲,一首是他翻译的歌曲《国际歌》,一首是他作词作曲的《赤潮曲》。此时的中国工人罢工运动频繁,群众思想非常活跃,瞿秋白通过歌曲传播的方式号召劳动人民奋起反抗。《赤潮曲》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社会各个阶层都受到了很大触动。“瞿秋白牺牲的那一年,冼星海舍弃了留在巴黎准能获得个人成功的生活道路,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1940年5月初,袁牧之和冼星海……踏上了赴苏联的漫漫长路。第二年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闪电进攻,袁牧之和冼星海不得不按照苏联方面的安排,撤离莫斯科。袁牧之和冼星海欲回国受阻,停留在蒙古乌兰巴托。冼星海……在当地中国工人俱乐部教授音乐……并应邀书写《赤潮曲》歌词相赠(此歌词与瞿秋白原诗略有不同)……显然,瞿秋白牺牲后,《赤潮曲》依旧被人们广泛传唱,并传到遥远的乌兰巴托。”[2]此曲不仅流传于工人阶层,在知识分子阶层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传播地从国内到了国外,可见当时《赤潮曲》的影响力之大。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张伟娜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6期(总第69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6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