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的建设路径(夏燕靖)

2020-06-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夏燕靖 收藏

  内容摘要:本文以历史发展的线性视角,针对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学理论及学科发展中的交叉、融合路径展开探讨。尤其是针对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所面临的诸多焦点问题,通过对其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的多重梳理,揭示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聚合力,拓展出艺术学理论及学科认知的新界域,并在史、论、评的基础理论之上,酝酿出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管理学,乃至文化产业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新的学科研究方向,丰富艺术学理论及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凸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体系的重要价值。

  关 键 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学科 学科建设

  引言

  在当今学科建构与建设中,关涉学术与学科领域交叉与融合问题的讨论,既热门又前沿,是推动学术与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并且,通过这样的讨论更有利于构建起“互动求知”“论道求索”的多元整合的学术交流体系。新时期以来的四十年,艺术学理论依循文艺学、美学、文化史学及各门类艺术史论展开的理论研究,不仅关注对艺术学本体问题的探究,而且注重对艺术学拓展视阈问题的探讨。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面临诸多焦点问题,通过对其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的多重梳理,揭示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聚合力,拓展出艺术学理论及学科认知的新界域,并在史、论、评的基础理论之上,酝酿出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管理学,乃至文化产业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新的学科研究方向,丰富艺术学理论及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凸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体系的重要价值。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特别强调理论创新,着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立于“以人民为中心”根基之上的真理性自信,成为新时代艺术学理论及学科发展自信之路的指针。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以阐述,这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学理论重要的思想依据,并指明了方向。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和社科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与经典对话、与时代精神对话、与创作实践对话,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促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走向高峰。

  一、在辩证统一下实现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协调发展

  针对艺术学科“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需要,须明确两点思考路径:一是要扭转对“理论”认识的偏差,阐明理论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和意义,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二是要扭转“唯实践而轻理论”的片面认识,强调在艺术学科中经验提升转化为理性思考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若从大的学科观念来看,艺术学科有自己的基本特性,即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上,较之其他人文学科有更多的特点。如若仅仅认为艺术学理论只担负对艺术本质形态、功能及观念诸问题的阐释,而对于艺术实践的特殊性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理解,那是对理论与实践共同具有的特殊作用的“误读”。以艺术创作理论为例,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对艺术实践的内涵、内容、内在关系,以及创作选题、创作意图、创作手法(技艺)和作为艺术风格时代性特征等问题的系统探究,而这种探讨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推进。再则,艺术创作理论还应具有真实体验以支撑深度解析,尤其是对创作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以及艺术风格时代性特征等问题的探讨,都需要有这样的体验佐证予以阐释。如此众多的问题融合起来,就是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理论意义上讲,任何真正富有科学理性的阐述,都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探讨关于实践的问题对创作有引领作用。主动介入批评环节,提升批评的解释力和公信力,也是艺术创作理论对艺术批评的支撑,可以有效矫正创作领域的某些弊端问题。此外,挖掘古代画论中围绕“创作谈”的文献作参古定论,也是丰富当今创作理论的重要资源。推进这样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还要关注艺术实践领域的新探索,呼唤创作理论的更新,要有真问题和新话语的介入,这种介入不是搬弄一些离艺术本体相去甚远的所谓新潮或前沿话题来作形而上的“阐释”,而是要体现在对艺术实践新思路、新方向的“解答”上,能够针对新问题给予真实的探索,以及伴随当代艺术理论的新发展,能够结合艺术实践的具体特征,展开理论层面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探讨,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

  理论知识系统同其他任何知识系统一样,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它源于实践而又检验实践、指导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艺术学“实践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就是由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讨论引发而来的重要的连带性话题,并在2019年被热议。实践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撑,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不止于理论家,还应有许多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作者参与进来。但这类博士生以何种课程设置进行培养,并以何种要求完成毕业流程亟待标准化。这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也是重新厘清理论与实践彼此间的辩证关系。以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为依据,强调切不能盲目攀比其他工科类或医科类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学术教育”层级划分。如若仅仅是为追求学历提升,这是认识论上被严重扭曲的观念,即认识上的悖论,是对辩证统一认识论的分离,甚至会导致认识能力的退化。

夏燕靖著作

  二、交叉融合中的理论新形态和学科多元化

  新时期以来,学界在针对艺术学理论及学科建设的探讨中,不仅使其内部体系、知识结构和学理框架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且出于学术研究的拓展需要,在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过程中又形成了外部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延伸,促使其学科范畴、界域进一步扩大。艺术学理论已不再固守基础理论这一方面的研究,伴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交叉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如艺术学与相关学科发生交叉,产生艺术人类学、艺术伦理学、艺术经济学和艺术传播学等等。而“应用理论”,则是指在艺术实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呈现出“知行合一”的理论形态,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工具性理论。如与创作活动构成联系的创作论、表演论和鉴赏论等,直接将理论研究服务于社会,作用于生活的各个应用领域,使理论研究既是交叉的,又是应用的,令学科领域更加多元,形成学科理论新形态,更具突进与融合的色彩。就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来看,这类交叉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出现,与传统意义上的史、论、评相比,已占据了整个学科的大半壁江山,且与学科研究热点密切相关。诸如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学、艺术伦理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法学、艺术管理学,以及文化产业、艺术教育、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与科技等新兴研究方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形成理论的新形态、新观念和新视域,成为艺术学理论及学科的发展之势。

  随着艺术学理论与学科发展在多重领域的相互交融,研究者在重视基础理论建构的同时,又形成了新的认知,这便是交叉理论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重视的原因。比如,艺术人类学强调回到人类生活的世界中去,以现象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深描人类生活世界中丰富精彩的艺术经验。艺术人类学在探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事实进行反思与重审,尤其针对文化濡化或涵化作用给予田野考察求证,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间的共生和良性的有效互动,是为研究提供灵感来源的重要途径。

  在应用理论研究中,艺术管理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管理学是要解决艺术生产的运营管理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管理学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始依照“精益管理”理念有了分级推进。作为学科界域和知识体系的探讨,该研究主要讨论艺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针对不同艺术门类,抽取共同规律,再嫁接上管理学进行融合建构,力图使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方向都能取得共识,从而确立艺术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型学科,既侧重对艺术管理学基本理论的掌握,也强调对艺术管理实践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尤其要了解艺术世界和艺术机构的管理体制与应用场域,明晰艺术管理作为与管理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并不是艺术学与管理学的简单拼凑或杂烩,而是面对社会发展、知识细化等一系列生产、市场与效益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比如,“文化产业学”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试点,就在2018年被列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作为二级学科加以建设,也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最具潜力的学科之一。

夏燕靖著作

  三、从传统艺术和古典文论中探索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艺术学界呈现出探讨其理论建构的“中国化”热潮,这不仅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更是针对理论自信问题去寻找答案。艺术学自20世纪初叶传入我国,在“潜学科”形态下整整孕育了近80年,直到1996年和1997年,东南大学试点的艺术学二级学科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后,才算正式取得学科体制的认可。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逐渐形成对学科学理的自觉追寻,试图在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植入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和知识体系,推陈出新、逐步完善。

  事实证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确重要且成绩显著,致使艺术学理论与相关的文艺学、美学和文化史学诸领域形成互融、互动的研究态势,共同探讨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理论体系。如何真正践行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的发展之路,新时期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有过多种探讨。

《中国古代设计经典论著选读》夏燕靖选编

  近年来,对“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建构的自觉追寻,已成为促进艺术学理论对传统艺术特色及民族性问题研究的动力,最大化地实现艺术学理论当代话语的“丰富性”和中国话语的“主体性”。艺术学理论在与艺术实践构成一系列阐释关系中,呈现出艺术实践经验的理论上升,彰显其文化价值。中国艺术学理论在深入总结中国艺术经验之后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艺术特色和文化的美学的特征也越发明显。笔者曾撰文认为:在当代艺术理论语境下,挖掘整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实意义可谓重大。其突出特点就在于,“通过挖掘整理中国数千年来蕴藏在独特艺术活动之中的古典艺术理论,有助于充实并完善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使古今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突显出‘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事实证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真实存在,除画论、书论、乐记、曲论和舞赋等相关艺术论之外,兼容并包了古典文艺学、美学和诗学等诸家文艺思想。”还包括“散见于各类古代文献典籍之中的文评、词话、赋论、书品、艺谭、笔记等,也都有大量关涉艺术理论的阐述,其文献典籍颇为丰厚”。

  归纳而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要从传统艺术和古典文论的资源中探寻,真正从学术探究的视角给予阐释。同时,要融合多学科、多领域共同探究“中国特色”的问题,促进艺术学科对其理论建构问题的重视,将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置于学术史的观照之下,继承与发展并重,重视理论体系建构的当代性,实现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理论转换。

  本文节选自《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0年第6期文章《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的建设路径》,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夏燕靖

  作者:夏燕靖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总第57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独家精华版: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的建设路径/夏燕靖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目录

    在思想交锋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学(夏燕靖)

    艺术学的时代话语建构(夏燕靖)

    建构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之当代话语体系的价值与路径(夏燕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