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以寓庄于谐的喜剧手法拓展主旋律电影表达空间(邓凯 陈佳冉)

2020-12-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邓凯 陈佳冉 收藏

  编者按:10月11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在京主办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张苗、王君、尹琪等影片主创代表和王一川、胡智锋、丁亚平、戴清、邓凯、李星文等评论家参加研讨,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作总结。会议围绕“小康大片的新景观”这一主题,从创作和评论的不同角度,探讨了电影的成功奥秘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影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达到了促进交流、凝聚共识、启迪思想的效果。本刊约请数位专家在研讨基础上撰写深度分析评论,以飨读者。

以寓庄于谐的喜剧手法拓展主旋律电影表达空间

  内容摘要: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一宏大时代主题作为叙事背景,把“我”与“我的家乡”这一极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最大公约数作为电影叙事的情感基点,用拼盘式的五个故事单元,分别对全民医保、科技兴国与乡村旅游、教育扶贫、环保与数字经济、东北振兴与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五个故事单元自成一体,遵循内在完整的逻辑结构,在较短时长里传递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寓庄于谐的喜剧风格让观众“笑中带泪”,既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柔软的情感,又传递出浓郁的时代精神,创新和拓展了主旋律影片的表达空间。

  关 键 词:《我和我的家乡》 主旋律 喜剧 拼盘式组合 叙事新模式 电影评论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自2020年国庆期间上映以来,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作为一部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旋律献礼片,《我和我的家乡》如何“解题”,如何将严肃的、理性的、宏大的时代命题进行艺术化表达?《我和我的家乡》以一种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表达方式,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一、把观众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作为电影叙事的情感基点

  用影像的方式来解读、表现巨大的时代命题,途径有千万条,但最优的选择总是少而又少。怎样艺术化表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形象解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经济学、社会学和统计学上,自然会有一张张图表、一个个指标来完成一系列的确认。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家出台的这些惠及民生的政策,到达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给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带来了怎样的获得感?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政策是为人服务的,是用来保证整个社会良性运转的。人民大众由此产生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些政策才是实实在在落地了,发挥了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普通人,从个体的真实感受出发,是把主旋律演绎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最佳途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就是把镜头放低,对准我们身边那些脚下沾着泥土、眼里闪着光芒的普通人。他们个体的变化,就是时代的变化;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新时代的风采。

  也许,观众习惯于将《我和我的家乡》和2019年热映的《我和我的祖国》相比较。这种比较是非常自然的,类似的宏大主题,相同的叙事方式,不少再度出场的熟悉面孔,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其实,这两部片子合在一起,诠释的就是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根深蒂固的“家国观”。人民对国家的感情,更多时候就像仰望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冉冉升起的国旗,那是一种高过头顶的、需要凝视的庄严与肃穆;而对家乡的情感,则是从怀中掏出一封家书和“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温暖与牵挂。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邓凯 陈佳冉 单位:《光明日报》文艺部;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1期(总第62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1期目录

  “锦”秀山河:国庆片《我和我的家乡》的类型突破与创新(胡智锋 徐梁)

  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多体裁、跨媒介与互文性特色(戴清)

  中国评协、中国影协主办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研讨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