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抗疫文艺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艺评论的深刻启示(炜熠)

2021-01-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炜熠 收藏

  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一批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齐聚浙江海宁,举行第六届西湖论坛,围绕“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与力量”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点击查看)。这无疑是2020年这个“非常”之年的“非常”选择,意义十分特殊而又重要。

第六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现场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重大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目前已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普遍赞誉,树立了中国风范。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同样经受了一次罕见的时代大考、能力测试和作风检验,文艺界和文艺战线迅速响应、积极应对,以“艺”战“疫”,同心战“疫”,为夺取伟大抗疫斗争的彻底胜利贡献了新时代的文艺智慧和文艺力量。

  总结和梳理抗疫斗争这一非常时期的文艺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文学艺术没有缺席失语,充分彰显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历史以自身的逻辑和铁的法则反复证明,在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在每一件急事要事面前,文艺历来与党的命运紧密相连,与国家前途休戚与共,与人民同心同德,从未置身事外,从来没有缺席缺位,从来都不是旁观者、局外人。面对这次前所未有、席卷天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新的重大考验,丰富多样、波澜壮阔的宏伟现实也充分证明,文艺自始至终广泛而又深刻地融入到抗疫伟大斗争的全过程各方面,运用特有的方法和形式,反映时代心声、满足大众期待、回答社会关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非常时期,人民往往更加渴望文艺、更加需要文艺,同时人民也滋养、丰富并推动着文艺砥砺前行。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唱歌、素描、写日记、跳广场舞、在防护服和医院墙壁上涂鸦等不同方式,有效缓解了疲劳,释放了焦虑,抚慰了精神。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宅”在家里的每一个普通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耄耋老人,都不约而同地通过文艺的手段途径和平台载体,抒发情感,互相打气,加油鼓励。许多抗疫斗争中的个性化的喇叭广播、富有亲和力的乡村标语、感同身受的短视频等一度成了“网红”热点。这些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呈现,强烈地释放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引人向上向美的乐观态度和精神。危难时刻,百花回报沃土,艺术奉献人民,文艺向人民交了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提升和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全员参与、尽锐出战,以文学、美术、音乐、曲艺、摄影等多种艺术样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抗疫主题文艺创作表演实践中去,极大地展现了当代文艺人的理想追求、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全国文联系统上下快速反应,前方后方协同,网上网下联动,吹响战“疫”集结号,行非常之举,做非常之事,尽非常之责,形成了全国文艺界“一盘棋”的强大声势。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文联及协会共组织创作征集抗疫原创歌曲一千五百多首、曲艺作品一千五百多篇、美术作品七万五千多件,中国评协会员撰写刊发评论文章六百多篇。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深刻地指出:“文学将总是与人类的困境同行。也因此,文学才有可能彰显出独属于自己的价值魅力。”在文艺战线这个抗疫的“第二战场”上,不论是文艺大师、名家明星,还是青年文艺家、新文艺群体、基层文艺爱好者,都以饱满的热情和勃发的激情拿起了文艺这件特殊的“武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成为非常时期的重要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起到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独特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评战“疫”征稿(点击查看)

  第二,生动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充分展现了文艺的家国情怀和强大精神力量。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第一人李大钊先生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我理解,“冲过去”要依靠一定的物质力量,但往往更要依靠信仰、理想、意志、坚毅、果敢等精神力量,往往也决定于这种精神力量的凝聚、支撑和发挥使用。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既有中国制度优势的发挥,也有中国精神的激励。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文艺的培根铸魂。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更容易从情感上打动人、从心理上温暖人、从精神上感染人,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被吸引、接受并产生心灵共鸣,从而产生持久厚重而深刻的文化影响和精神动力。伟大导师恩格斯在称赞德国优秀画家许布纳尔一幅绘画的宣传作用时曾断言:“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疫情肆虐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作品,谱壮歌赞颂逆行英雄、持画笔描绘感人画面、举相机展示国家行动,深情讲述全国人民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生动故事,有力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共同构筑起坚定信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堤坝。回顾抗疫初期,在除夕夜春晚上,六位央视主持人表演了史上“唯一没有彩排过的节目”,使电视机前亿万观众为之“泪目”。大年初二,中国文联集合了几十位文艺名家新秀,紧急创作了抗疫主题MV《坚信爱会赢》,大年初九开始在武汉街头大面积投入播放,现在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标志性抗疫歌曲,抖音播放总量达到45亿次。全国六十多位摄影家组成了赴湖北抗疫摄影小分队,不畏艰险穿梭于武汉各大定点医院,精心为四万二千多名援鄂医疗队员义务拍摄肖像。摄影小分队的领队、中国摄协主席李舸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每天都在流泪中拍摄,经历了四万二千多次感动”。摄影家在为“最美逆行者”定格、在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造像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精神洗礼,向全社会传递出人间大爱真情。在抗疫斗争中,一次性地为四万二千多名抗疫医护人员拍摄肖像,成功做到一个不落,创造了人类摄影史上的奇迹和壮举。广大文艺家们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温暖人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激发起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合力。

《坚信爱会赢》MV(来源:优酷)

  第三,着力发挥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了文艺的人文关怀和柔性价值。

  文艺作品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最重要最有效的载体,在其审美功能之外,也具有独特的娱乐、认知和教育功能。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呼唤灵魂、碰撞灵魂、塑造灵魂,在传播方式和效果上易于入情、便于入理、乐于接受,是最能够打动人心、温润人心、深入人心、感染大众的精神滋养供给者。抗疫重压之下,社会情绪往往敏感、波动、焦虑,特别是在当代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心理相互影响,比较容易产生“交叉感染”。文艺作品可以而且能够用较为熨帖、更为温暖的方式,及时传达党和政府最坚强的声音,及时反映抗疫一线最真实的声音,及时表达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声音,“润物细无声”地引导主流舆论和社会大众,潜移默化地提高“精神免疫力”,从而助力社会治理、营造良好氛围。疫情期间,中国文联组织了八十多位不同艺术门类有情怀有影响的文艺志愿者,面向武汉13家方舱医院的医患开展“方舱直播”,这种“屏对屏”的方式有效帮助医患调适心理,康复身心,强化心理疏导,作用不可小觑。同时,抗疫文艺还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宣传防控知识、弘扬科学力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抗疫作品在传递常识、匡正认知、澄清谬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许多美术工作者创作了漫画、招贴画,解读法律政策、科普病理常识、宣传防护知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正确有效防疫。许多曲艺工作者注重发挥文艺轻骑兵“小、快、灵”的优势,用快板、鼓曲、数来宝、相声小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倡导勤洗手、戴口罩,既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让防疫宣传愈益贴近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便于乐于为人们所接受并遵守。在抗疫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国家中心任务,服从服务防疫工作大局,坚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导向,坚守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坚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让人们在愉悦身心中温润心灵、舒缓情绪,营造了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浓厚氛围。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互联网上发布的个别文艺作品,缺乏对疫情形势、舆论民情的科学判断和对文艺表现手法的正确把握,有的渲染黑暗、矫情滥情,有的调侃崇高、哗众取宠,有的应景速成、跟风炒作,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警醒。

“以艺暖心 用爱相助——网络文艺志愿服务行动”慰问“白衣战士”专场演出活动(来源:“中国文艺志愿者”微信号)

  第四,利用网络聚合在线文艺,充分拓展了文艺创作表演传播的新途径新空间。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行各业和方方面面。与以往我们面对的历次重大灾难不同,在这次抗疫当中,新媒体展现出巨大的覆盖面和辐射力,无疑已经成为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阵地、平台和渠道。文艺战“疫”立足媒体融合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通过在线的模式进行展示,呈现出极为显著的网络聚合性特征。一方面,现实的疫情倒逼文艺创作方式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挖掘创作题材、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成为抗疫文艺实践的一大亮点和一道风景线。从整体上看,几乎所有的抗疫文艺作品均通过互联网来创作表演和展示传播,比如廖昌永、茅善玉、黄豆豆等艺术名家虽然互不见面,但用“云合唱”的方式,成功合作拍摄了抗疫MV《手牵手》;相声名家姜昆先生的徒弟、德国小伙倪克表演的快板《全球抗疫》,不到一天点击量就突破10万;上海方言说唱《逆行天使》的创作者们,各自用手机录音后在网上予以合成播放。许多文艺团体和文联组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也切换到“云模式”,动员和鼓励文艺家们通过“云培训”、“云剧场”、网络公益课堂、线上音乐会、网上展览馆等多种方式送文化、种艺术、传精神,吸“粉”无数、圈“粉”众多,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品鉴和享受到高品质高格调的艺术。由网络引发的文艺传播覆盖面日趋扩展、形式日益灵活多样,中国视协、中国影协与字节跳动公司紧密合作,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起了“坚信爱会赢话题挑战赛”,拍摄加油短视频,截至目前视频传播量累计达几十亿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文艺家和青年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两新”的优秀代表成为网络时代抗疫文艺的一支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疫情发生后,“宅”在家里“网”看全国,是青年一代的基本生活状态。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以极大的心力和辛勤的劳动,在各类新媒体和社交软件中进行抗疫文艺创作与有效传播,适应了新媒体传播语境和年轻一代的话语体系,彰显出巨大的亲和力、感染力,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他们以青春的方式传递温暖与力量,展现了青年艺术家的情怀、责任、担当和远见。

  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和世界以及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以特殊的力量深刻改变和塑造未来世界发展的格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文艺事业作出全面战略部署,并首次鲜明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这一重大创新性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娱乐审美功能和精神培育引领功能的内在一致性,彰显了文艺工作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征,也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高质量高品质的新要求新期待。在“后疫情”时代、“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作为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如何聚焦文艺创作实践、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引领作用,“大考”仍然在路上,“大考”依然在继续。

  >一是找准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站位,发挥评论这盏灯火的作用。

  站位决定定位,定位决定方位。“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这是鲁迅先生为人所熟知的经典名句。灯火炽热、灯火光明,它不但给人以温暖、激发人热情,更能指引方向、照亮前程。文艺评论作为党的文艺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作为繁荣文艺事业的重要环节,历来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恰似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其总目标大方向始终保持“前行”和“飞翔”的高度一致,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须臾离不开文艺评论的引导、推动和促进。有一些人人为地把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割裂甚至对立开来,有意无意地把文艺评论摆在次要的位置,认为其可有可无、无所谓,毫无疑问这是不正确、不恰当、不合适的,在思想意识上和具体实践中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必须予以坚决摒弃。事实上,文艺评论历来是我们党指导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党的整个文艺工作中占据着十分特殊而又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全局性作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指出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问题。延安鲁艺的《艺术工作公约》“十条”中,第十条明确规定“不放松对艺术中一切不良倾向的批判”。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文艺评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格外关心,多次针对文艺评论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比如,我们要健全评估机制,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度统一起来,既要弘扬正能量,又要充满艺术性。再比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发挥引导观众和舆论的作用。要突出加强影视评论和网络文艺评论,等等。这些都为我们奋力做好文艺评论指明了需要努力的方向,需要补齐的短板,需要强化的弱项。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认清职责、牢记使命,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从加强党对文艺工作全面领导的全局高度,从引领人民文化审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历史高度,深刻认识文艺评论工作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找准文艺评论工作的科学定位,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健康的心态、更开放的胸襟,增强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的理性认识、思想清醒和行动自觉,以文艺评论的灯火照亮前行之路,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为文艺的繁荣、文化的兴盛贡献评论力量。

  >二是把握文艺评论正确方向,坚持专业性与权威性相统一,打磨好评论这把利器。

  文艺评论的生命力在于科学判断的方向正确和价值引领。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时代、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筑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迫切需要打磨好文艺理论评论这把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笔记以及书信中关于文艺批评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中的思想经典,在争取人类解放和自由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文艺评论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锋芒、社会功能和战斗性能,根本在于其是有导向、有立场、有灵魂的,关键在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们应当看到也必须承认,当前文艺评论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专业、权威的评论。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体现在哪里?我以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所指出的那样:新时代文艺评论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的评论,“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评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进行的评论。2015年中央印发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研究梳理、弘扬创新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德、美学、美文相结合,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社会主义文艺评论,不论表现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式、彰显什么风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首要问题、根本问题。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的特点规律,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美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我们绝不能用西方的理论范式概念剪裁自己的审美追求,而是应认真研究中国的文艺批评传统,用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中国审美的价值标准来科学地评价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现象、文艺活动、文艺实践、文艺节目。同时,坚持实事求是、褒优贬劣,立场鲜明、与人为善,严格区分理论学术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棒子,开展严肃、科学、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用有正确导向、有思想锋芒、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引导创作、引导观众、引导舆论、引导社会,不断提升文艺评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创作、提高审美,擦亮文艺评论这面镜子。

  古代先贤警示和教育后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文艺评论是在尊重和遵循文艺发展特点规律的前提下,对文艺作品等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和评价的,堪称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一面镜子。文艺评论通过合理解读文艺作品,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启迪艺术家的创作思考,引导受众的审美鉴赏,潜移默化地提升社会公众的审美品位情趣,从而建构社会主流价值观。只有时刻擦亮文艺评论这面镜子,才能辨清文艺作品的优劣好坏,识别审美境界的高低美丑。当前,文艺评论有时发生失语失声现象,存在活力不足的情况,个别时候甚至出现“想不到”“听不到”“看不到”的状况,透视其原因,根本在于文艺评论割断了与作品主旨内容的内在联系,脱离了创作一线的火热实践,疏远了作为评判者和鉴赏者的人民群众。对于文艺评论来讲,时时刻刻擦亮这面镜子,我们必须以作品为中心,积极介入当下文艺实践,紧密联系创作实际,对重点作品进行密切关注和跟踪,多角度、全方位、历史地、辩证地对文艺作品进行品读和研究,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语言表达等各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引导创作,也引导审美。时时刻刻擦亮这面镜子,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为什么人”这个大问题。文艺评论既是评论工作者个人的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和群众的文化教育艺术美育活动。文艺评论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服务的对象,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使命和任务,才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动力。我们应当注意文风的转变,多讲一些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大众语言,少讲一些诘屈聱牙、自说自话的抽象概念,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赢得受众、影响观众,引导和提高群众的审美鉴赏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大力倡导批评精神,激发文艺评论这剂良药的效用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是文艺评论的真正品格。我们倡导批评精神,弘扬批评精神,践行批评精神,说到底就是鼓励和提倡有思想、有风骨、说真话、讲道理的文艺评论,勇于下手“剜烂苹果”,善于“亮剑”“挑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立场、亮明态度,能够以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有效地进行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目前,文艺评论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战斗力、说服力不足的问题,“红包”评论、人情评论、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和稀泥的现象仍然存在,说明文艺评论这剂药方难免药不对症、药效不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警觉。北京同仁堂有一副名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文艺评论真正发挥良药的作用和效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坚持真理、匡正谬误,用“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评论,把低劣的文艺作品“批”下去,把优秀的文艺作品“评”出来,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以生存的土壤和传播的渠道,如此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我国传统中医讲究“君臣佐使”,倡导和践行批评精神也是同理,既要勇于批评、敢于批评还要善于批评、科学批评,既要充满朝气、锐气,又要充盈亲和力、感染力。我们应当坚守以理服人、与人为善的原则,以深刻的思想、客观的视角、深厚的学理和专业的方法,通过秉持公心、善意中肯、健康说理、心平气和的批评,引导文艺创作者和表演者认识问题、反思不足,从而不断改正问题、弥补不足,齐心协力共同提升作品质量,引导创作出舞台立得住、业界叫得响、社会传得开、历史留得下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促进构建综合、科学、客观的文艺评价标准和文艺评价体系,持续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兴盛。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欣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而美好的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评论事业未来可期。文艺评论工作者被誉为为文艺掌灯的人,扮演的是护花使者的绿叶角色,从事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一群既有境界又有担当、值得信赖和可靠的幕后英雄,非常值得自尊自重,也值得社会给予充分尊重。文艺评论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艺浩荡大军中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同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坚信,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一定能够以崇高的使命感、深邃的历史感、强烈的责任感,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向潮头立,发时代之先声,展时代之风貌,引时代之风气,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发挥新作为。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2期(总第63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抗疫文艺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艺评论的深刻启示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2期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评战疫

  中国文艺评论网·音乐战疫专题

  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