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在拉萨举行
——为民族文艺发展汇聚力量
初秋的西藏拉萨,彩旗飘扬、装饰一新,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8月17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在拉萨举行。此次培训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艺的作用”为主题,旨在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结业式现场
培训期间,学员们围绕“文艺如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艺评论如何推动增进‘五个认同’”等议题展开讨论,从导向引领、理论建构、实践路径等多维度探讨了文艺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次培训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西藏大学文学院承办,拉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
强化导向引领,确立正确的批评立场与价值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评论的导向引领和理论建构是引领文艺创作与实践的基石。在讨论中,新时代民族文艺应该如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确立正确的批评立场与价值观,是多位学员发言的核心议题。
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欧造杰认为,文艺评论应当从三个层面展开: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立场;深入分析作品的集体观念、爱国主义等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加强创作和评论的交流与互动。《新疆哈萨克青年》杂志编辑部主任特列吾别尔得·哈那别克介绍了杂志开设的“石榴籽”栏目,栏目通过多民族作家作品,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与文化魅力,也凸显了彼此间的交流与融合。他强调评论工作者要深入理解文化背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避免文艺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读。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钦增认为,文艺评论要纠偏文艺创作中概念化和模式化倾向,强调尊重艺术规律,通过增进文化认同来增强创作驱动力,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向心力。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贾峰认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艺术评论,要求评论者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立场,在多元一体框架中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文艺评论体系。
构建实践路径,推动文艺评论与现实生活、新媒介的融合
在培训和讨论中,学员们认为,文艺评论者应深入田野、扎根现实,要避免脱离语境的空泛理论套用,应利用数字技术与新媒介为文艺评论拓展新路径。
宁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苏涛批判了当前文艺评论中存在的“猎奇性”倾向,认为评论者应立足真实的在场经验,将“双脚踩在祖国的大地上”。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晓伟同样强调要注重民族文艺评论的“在场感”与价值引导,倡导评论者与创作者保持密切互动。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厚珍基于田野经验提出文艺评论的三个原则:“在地性”,尊重本土知识体系;“互惠性”,注重双向学习;“日常性”,让文艺回归生活现场。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廖丹提出非遗数字化传播策略,强调通过多觉艺术与沉浸体验增强传播效果,并尊重非遗的本源与文化价值。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洪德志认为,在当今三维动画盛行的情况下,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二维手绘动画制作显得尤为可贵,提供了中国动画电影走向世界的一种可能。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高立雄指出,网络直播重构了传统舞蹈生态,成为重塑艺术伦理与审美标准的新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空间,使源自不同民族的舞蹈形态在共享的“云端舞台”上对话交融,从文艺角度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雪域欢歌》现场(图片来源:“文化西藏”微信公号)
探索文艺形式,深化共同体叙事与交融机制
作为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瑰宝,民族文艺在不同时期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以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等各领域的优秀作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的构建,深刻体现了各民族以文艺实践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莫日格乐通过分析蒙古族文学中历史、生活与亲缘三重叙事,并融合“昭君出塞”等历史经典,讲述了蒙古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的图景。扬州大学文学院的普云凤指出,新时代以来,众多“80后”“90后”诗人通过跨民族书写,以中华民族大视野诗意写作,拓展了民族文学的审美维度。
云南省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字春华结合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非遗彝族打歌在促进民族交流、文化互鉴和情感认同方面的作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研究员符蓉以杂技剧《英雄虎胆》为例,认为其通过技戏融合与多媒体整合,实现了从“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的转型。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美育教研室主任熊晴怡介绍了傩堂戏这一国家级非遗如何发源于中原、传至西南,实现文化融通与共生的演变历程。
文艺与文艺评论在情感联结和凝聚共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创作与评论的良性互动,有利于通过文艺评论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有助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员们纷纷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积极推进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增进文化认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引领文明风尚;加强文艺交流传播,搭建跨民族互动平台,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荣。
(作者:杨婧祎,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