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国文联文艺援藏协作工作计划,推动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8月17日至23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办,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西藏大学文学院承办,拉萨市文联协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在西藏拉萨圆满举办。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该培训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艺的作用”为主题,精选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民族的55名学员,通过政策理论解读、专题授课、分组研讨、互动体验式教学等,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现象与新趋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文艺评论、以文艺评论推动增进“五个认同”等议题,进行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的学习与研讨。此次培训班师资雄厚、班风学风优良、评论成果涌现,对推动民族文艺事业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民族文艺评论新理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对文艺评论的地位作用、价值标准与内容方法等作出了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艺批评提供了行动指南与理论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党领导的文艺事业和新时代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张清民在授课中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艺评论的创新性发展,论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要素、指导意义,推动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创新路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文化处处长王冰清详细阐释了新时代文艺评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分组研讨中,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周清叶表示应强化理论根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文艺评论实现价值引领。河池学院教授欧造杰强调,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立场与批评观,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引导创作,推动“评创结合”,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广大文艺评论者需要在艺术创作、理论建构中持续学习、理解、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批评能力。
新时代文艺评论者应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华大地,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回应时代与人民的深层次需求。全体学员通过新疆、内蒙古、云南、海南等多地个案,展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风貌,强调以“在场经验”与“田野深描”有力保障评论真实性、增强阐释说服力。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李晓伟、宁夏大学副教授苏涛重申“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双脚踩在祖国大地上”,立足真实、鲜活的在场经验,创作有温度、有厚度、有美感的评论。提倡文艺评论的在场感与真实性,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扎根现实、扎根人民的评论原则的集中表达。尤其在面对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时,只有以“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眼界”发掘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贴近人民的生活、倾听人民的心声,才能避免空泛化、简单化的批评。只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文艺评论选题、阐释与传播的全过程,民族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功能,回应时代之问、凝聚社会共识、浸润人民心灵,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深耕民族经验,展现民族文艺评论新场景
“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中国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近日在京举办,会议提出要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呈现“场景里的新时代”。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有创见、有深度的文艺评论,方能引领文艺创作,形塑新时代文艺的新场景、新风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刘大先授课,分析民族文学中族别文学史与文学概貌书写、各民族文艺关系研究和多元文化主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既有范式,指出强化中国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以动态化的文化介入突出时代与现实感,在总体性视野中更新话语和导向,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民族文艺研究话语,系统阐明了民族文艺评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内容、方法及意义。在理论文学组、戏剧影视组和舞台造型组的分组研讨中,三组学员以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经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建构、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友爱和守望相助的新场景,丰富了民族文艺理论与评论的价值内涵与表达向度。其中,西藏地区的文艺发展吸引了培训班的广泛关注,如讨论鲁迅文学奖得主、藏族作家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的历史叙事,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藏族作家吉米平阶报告文学作品建构的西藏脱贫攻坚的文学档案,西藏题材美术创作蕴含的中华民族符号及视觉呈现,西藏红色音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促进等。新时代以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西藏文艺步入繁荣期,在文艺的剪影中刻画西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图谱,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西藏。
民族文艺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的“格桑花”与“石榴花”,是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情感、凝聚认同的纽带。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的持续举办,为展示民族文艺成果、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平台。研讨学习表明,蒙古族油画艺术通过视觉叙事推动跨文化传播与情感共鸣,促进了多民族审美的互赏互鉴;藏羌彝文化走廊圈舞是呈现出多民族交融性、共享性的圈舞文化,是促进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遗产;云南彝族打歌以“场景共在”打破交往壁垒,以“文化互嵌”深化交流层次,以“情感共鸣”推动交融升华,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艺赋能”的鲜活样本;海南黎族织锦技艺民族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棉纺织悠久璀璨的历史故事;舞剧《昭君》《无间》、歌剧《江格尔的雄狮》、中国首部毛南族电影《顶卡花开》等案例,则呈现出民族文艺创作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共情的经验转化,彰显了多民族思想碰撞和文化互鉴的艺术特色。民族文艺评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必须深入推进“五个认同”,既扎根民族经验,又紧扣时代脉搏,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展示民族文艺“场景里的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拥抱新技术新媒介,助力民族文艺评论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数智时代新技术新媒介迭代更新,传统文艺评论面临着技术与媒介的双重挑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震授课指出,新时代发展、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文艺和文艺批评提出更高的职责与使命,而新媒介的兴起也正在重塑文艺评论。新时代呼唤新媒介环境中文艺批评的新主体,促进跨媒介、多层次、融合的批评方法。媒介智能化的提速有效拓展了新大众文艺的舞台,为文艺的跨媒介叙事和跨媒介传播提供了便利。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燃爆“出圈”,以独特的地域景观、游牧的生态美学和民族的情感记忆赢得跨文化传播的出色效果,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篇章。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君和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于晓华均提到,借助AI新技术、VR展览和国内外社交平台等媒介,黎锦“出海”的路径与方法得以有力拓展,创新国际传播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呈现中国非遗的艺术魅力。
新兴数字媒介与新技术的发展,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如若说《黑神话:悟空》游戏化改编的成功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出色融合,那么《浪浪山小妖怪》的“叫好”则基于民族审美与电影工业现代化的联合,以二维手绘动画制作展示了中华民族风格现代化的审美选择。《新疆哈萨克青年》杂志编辑部主任特列吾别尔得·哈那别克介绍,该刊“石榴籽”栏目以评创结合的形式,同步推出多民族作家作品、译文及作品评论,挖掘各族人民共通的情感价值,增强各民族文学的精神共鸣。因此,新时代文艺评论既要关注新文艺技术制作、传播路径、媒介平台等层面的创新,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文化自信,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民族文艺评论强化时代感、民族感,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加强民族地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民族文艺评论繁荣是各地区各民族文艺评论工作的共同任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寄语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牢牢把握民族文艺评论的方向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讴歌新时代各民族精神风貌;着力推动评创结合,服务民族文艺健康发展;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民族文艺评论筑牢坚实理论根基;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脉搏,深刻发掘民族文艺评论的鲜活在场经验;推动评论与创作同频共振、互哺共生,有效推进民族文艺评论健康发展。
作者:杨钦增,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