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文艺评论近期论坛研修>正文

胡经之 | 美丽中国境象新

2023-10-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胡经之 收藏

编者按: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气象新作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0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深举办(点击查看)。与会嘉宾围绕“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这一主题切磋交流、建言献策。为做好论坛优质成果推出和转化,现精选部分论文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刊发,以飨读者。

美丽中国境象新

胡经之 原北京大学教授,现深圳大学荣誉资深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如今,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要好,而且生活环境也要步步升高。我们置身于伟大祖国,都希望祖国繁荣、富强,进而还要美丽。只有生态好,人民生活才能真正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新时代我们大家的共同追求。

马克思的哲学精髓是在深刻阐明: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为什么要改变世界?向哪里改变?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指出,那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正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让广大人民都能过上美好生活。

那末,我们的文学艺术怎样才能把美丽中国的崭新面貌反映出来,向世界人民展现出来呢?

依照实践的辩证法,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应该而且可以比现实生活更真、更善、更美,但并非必然和一定,这关键就在作家、艺术家能不能按照真的规律、善的规律和美的规律来构思,创作出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

美丽中国不仅只是一个地理方位的存在,更是一个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具有丰富的多层次内涵。我特别关注美丽中国这个整体的三大维度:人、物、心的维度。文学艺术要向世人展现美丽中国的形象。不同的艺术关注的重心当然有不同,但不能舍弃整体中不同维度的关联。从我的审美经验出发,我觉得,美丽中国的展现,要不忘三个“结合”。

要“以人观物”和“以物观物”相结合

要展现美丽中国,理所当然必定要形象地再现出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风光。新中国发展到新时代,生态优先已成为我们的共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日显重要。自2021年始,为保护自然生态,我国开始设立国家公园,三江源、武夷山、海南热带雨林等都辟为国家公园,还为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珍稀动物的活动场所也都建立了国家公园。此后,园地不断扩展,如今在全国建成的国家公园,已占国土23万平方公里,还预先规划了将近50个新园的蓝图。未来,我国将在十分之一的祖国大地上,建成全球最宏伟的国家公园体系。这是世界上又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创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伟大标志。

国家公园的兴起,为美丽中国增添了无限风光。那末,我们如何方能及早把这美丽中国新境象向世人展现出来呢?我高兴地看到,近数年,纪录这一新境象的专题片陆续涌现。《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2023)、《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2021)、《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2021)、《祁连山国家公园》(2021)、《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2022)等系列影像先后问世,展现在世人面前,别开生面。与此类似的影像纪实,如《航拍中国》《地理·中国》等纷至沓来,都在致力于向世人展现美丽中国的新境象,凸显祖国大好河山、自然生态之美。

《航拍中国》第四季(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号)

这些纪实影像,重心在展现大自然自身的风貌,真实彰显自然风光。为此,采访者必须直面大自然,入乎其内, “以物观物”,把天地自然和自然万物的自然关系真实地反映出来,聚焦在物与物的关系之间。但是不少优秀之作,在重视“以物观物”的同时,又能出乎其外,“以人观物”,融入采访人的视野,审视自然风貌,富有感情色彩。“以人观物”和“以物观物”相互结合,视界融合,人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以人观物”的背后,隐藏着价值观念,内含着价值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突出天地人三位一体,人与大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纪实自然的影像中,就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合观念。我看过美国的《全球绝美国家公园》《寰宇视野》等纪录片,确也都展现出了大自然之美,但又不时凸现大自然中物与物之间的残酷与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生存斗争。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要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相结合

美丽中国,不仅自然风光崇高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若要展现美丽中国,就不能只展现自然生态这一层次,还应进而深入人文生态这一更深层次。这样,人文生态如何和自然生态相结合,就成为形象展现的关键。不仅是物和物的关系,而且是物与人的关系更需显现出来。

我经常关注着《远方的家》《山水间的家》以及《早安中国》《爱在中国》这样的电视节目,饶有兴味地观赏其中的影像如何处理自然风光和人文传统的关系。确有一些影像因地制宜,重心放在展示自然风光,如杭州的西湖、西溪、千岛湖、富春江、钱塘江等地美景,先后涌现;而在展现一些古都如西安、开封等影像时,更重展现其人文传统,自成特色。但这些优秀之作,自然风光和人文传统都结合得很好,天地自然之象和人文创造之象纵横交错,相得益彰,更显祖国之美。最吸引我的是对我的故乡苏州的形象显现,不仅展现出了三万六千顷的浩荡太湖之美和源远流长的长江之美,而且转向小巷深院,众多园林,精彩纷呈;平江路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尽入眼底。更有那评弹昆曲,江南小调,徐徐传来,悠扬入耳,令人心旷神怡,使我重温了一次江南旧梦。苏州旧城的改造,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紧密结合,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

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号)

当我看到了系列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后,对大运河的古今之变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发我对传统文化如何作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贯穿六千里路的南北大运河,从杭州到北京,穿越了我国最富饶美丽的江南地区,连接了21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孕育出了中国特色的光辉灿烂的运河文化带。但是,古老的运河,久经历史沧桑,自然生态日益恶化,传统文明亦渐趋衰落。发展到新时代,运河人民醒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发展、生态优先的价值观念引领下,奋起整治大运河。经多年拼搏,终于在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老的大运河旧貌出新颜,名扬四海。在申遗后的近十年间,大运河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长达五个小时的《大运河之歌》,在回顾古运河的历史陈迹的同时,更加突出了近几年的伟大变革进程,彰显古代运河文明如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的文明作出了崭新的贡献。在这宏大叙事的结尾说得好:“两千多年时光谱写了大运河之歌,它流经我们,也将穿越我们,在华夏大地上留下生生不息的人类史诗”。

要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相结合

美丽中国的形象展现,还在愈加具体化、多样化和人性化。不少优秀之作,不仅展现了天地自然之美,人文创造之美,而且进而延伸到展现人与人关系的人际之美,以及人我本身的人性之美。

文学艺术依靠艺术符号,运用意象思维,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天地自然之美,人文创造之美以及人性之美转化为意象,经心灵重构融为一体,形成人心营构之象,从而通过符号显现出来。多层次累加之美一起展现,美不胜收。

人创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创造人。人在改变环境,但这改变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坏,这里就有价值标准。马克思说得好:“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我之所以对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发生兴趣,就因为此剧围绕大运河的治理这一主题,塑造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为了使广大人民的家园更美好,这些人奋起治河,改造环境。身处东江市的大学教授梁家轩,一生都在研究运河历史。面对运河的生态日益恶化,他痛心疾首,著文呼吁:救救运河!他的女婿路长河带着妹妹路小惠都积极投身于治理运河。回应人民的呼声,东江市立即行动,副市长亲自担任了综合治理运河的总指挥。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艰苦奋斗,终于使运河水清岸秀。运河两岸的平民百姓,开门见河,推窗赏月,过上安乐舒心的美好生活。昔日的垃圾河、臭水沟,如今改造成可以泛舟河上、赏心悦目的游览胜地,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员作实地考察,终于,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为我们展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又一新的途径:农村要振兴,不能盲目开发,而要顺应自然生态,致力于建设和美乡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出自宋代名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写他过扬州之所见。这一下就深深吸引了生长于江南岸边的我,我想看个究竟。果然,剧中展现出了自然生态已趋恶化的江南县,最终“又绿”了,江南美景重现。然而,这却是经过了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精准治理才实现的。江南县委书记严东雷觉悟到了,振兴农村,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的老路,而要另辟蹊径,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在他的带领下,江南县走向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

回想起来,深圳的发展初期,也曾有过为求高速发展而相对忽视自然生态的些许波折。我在1984年“5·4”那天,踏上了这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一晃将近40年了。在深圳,我虽然从事的是文化教育事业,但我自始至今,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里的自然生态。那时,这里真的是山清水秀,阳光明媚,一下就吸引住我了。我住在深圳大学校园,紧靠深圳湾后海有大片湿地,旁侧是生长在水中的红树林。我邀请时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的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解驭珍夫妇来作客,共赏红树林,王朝闻对此赞不绝口。那时,深圳的几条大河,深圳河、新洲河、大沙河、福田河,都还河水清清,但也就十多年光景,所有的河道都被污染了,大片湿地消失。到新世纪之初,我从深大新村搬迁到深圳河与新洲河汇合的入海口旁居住,高楼两旁的河水,臭气冲天,阵阵袭来。污染最严重的是那连接深圳和东莞的茅洲河,已变成了臭水沟、垃圾河。幸而,新时代到来,在生态优先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深圳人群策群力,奋力治理河道生态,经多年拼搏,茅洲河终于重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沙鸥飞集的境地,成为全国美丽河湖的成功范例。前不久,我观看了深圳拍摄的反映茅洲河治理过程的纪录片,深感生态恢复之不易,更觉美丽深圳之可贵。

如今,深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性、创新型的大都市方向迈进,要建设绿美深圳,为建成文明大湾区作出杰出贡献。深圳领导层旗帜鲜明地提出,绿美深圳,要发扬三大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我的理解,这个新兴城市,正在鲜明地标示出自己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已闻名于世,科学精神充沛。人文精神也正在大力发扬。近几年,更在加快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发扬艺术精神的空间正在扩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我相信,建设绿美深圳的宏大愿景一定会实现。我已九十,也曾想过回故乡苏州、无锡或回北京养老,但我已深深爱上了深圳,终于下定决心,将在此地终老,不再离开了。祝愿深圳青春长在,不断创新。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开幕!

让中国艺术魅力播扬四海

知否知否,第二届文艺创新论坛的“3W”?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