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正文

“新时代 新媒体”新三渝纵谈

2021-11-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邵一平 收藏

圆桌研讨:“新时代 新媒体”新三渝纵谈 短视频:谢坤宏,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

“新时代 新媒体”新三渝纵谈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圆桌研讨综述

  2021年10月10日至15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奉节县委宣传部承办,奉节县文联协办的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简称“新三渝”)在重庆市奉节县举办。“新三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6位专家授课,还有多次分组研讨、圆桌研讨和学员论坛,并组织开展现场教学,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0月12日晚,培训班举行“新时代 新媒体”圆桌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学员参加,并邀请两位授课专家代表担任嘉宾——中国评协理事、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新媒体“影视独舌”创办人李星文,中国评协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中心《央视剧评》主编杨珺。“新三渝”班委精心筹备研讨,推选临时党支部书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禹峰和第一组组长、山西大学副教授郝静静共同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郝静静在开场白中认为,当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新媒体迅速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打开世界、理解世界的视点与方式。如何看待这种新的介质,如何看待新媒体营造的亦真亦幻的世界,并对此做出回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专家代表与全体学员围绕“新时代 新媒体”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艺术真实、法律真实与历史真实

  学员朱自立(山东省文联网络媒体中心责任编辑)运用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探讨了批评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确是给大众提供审美和消遣的方式,与法律有关的艺术作品虽然不是普法节目,但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与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应该担负起法律知识普及、传播的责任。

  王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辑)认为,从创作角度看,文艺作品传播的法律保护存在技术性难题与壁垒;而且把文艺作品与现实完全画等号也不恰当,如历史剧不是真正的历史,大家要了解历史应该去博物馆、看史书,但不应主要通过历史剧。

  曹南山(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认为,文艺作品主要追求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辩证统一。“史书”也未必是真实的。文艺作品不能追求绝对真实,只能侧重追求艺术真实。评论要研判作品人物的行动是否合情合理,人物关系是否能引导你找到幸福。

  二、代际交锋“亮剑”

  在讨论中,郝静静表达了对现在青年学生阅读选择倾向网络小说而忽视名著的担忧,她说:“看到孩子不阅读名著,而阅读一些‘傻白甜’的作品,我是感到痛心的。”

  对此,更为年轻的学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杨志远(北京大学硕士生)说:“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审美趣味,避免不经意间摆出精英主义态度,网络作品里同样有健康向上的东西。”

  王甦认为,我们的确需要对文艺作品的评论,以此来引导青少年阅读更加积极向上的作品,但评论与引导只是一盏灯,照亮大方向,过于具象的规范并不能完全依靠评论。即使有引导,孩子们仍然会不可避免摔跤,这不见得是坏事,对于他们可能是必然的成长过程。

  于冰(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文联党组书记)认为,很多人阅读小说等文学作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乃至给自己寻找出路,也有可能是娱乐消遣。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评论应当对症下药,针对观众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层讨论。

  郝静静结合电影审读工作注重主题性和艺术性的实践经验,认为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中国文艺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承担了一定的教化功能。文艺作品理应强调文化自觉,展现文化信仰。

  邵一平(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认为,我们不应忽视文艺的教化功能,也不应否定文学工具论、主题先行的价值。同时应该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来做评论,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文艺观点。

  研讨主持人韩禹锋也回应了“70后”“80后”“90后”代表的激烈交锋,认为上述争论体现了新环境下文艺评论难为之处。我们不仅需要引路人,还需要更多的同行者、倾听者、理解者。

  张守志(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和朱周斌(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等认为,郝静静提出的问题及引发的争论可能是本场讨论最有意义的一部分。青年网民是互联网的绝对主力,但我们很少听到青年一代尤其是“00后”一代的呼声。他们以戏曲《牡丹亭》的青春表达等案例,说明不同代际之间的对话碰撞很有价值。面向未来,面向青年,评论界的话语要有转向,文艺创作也应该适应这种转向。

  刘大正(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文艺评论。评论家应该与当下的年轻受众、年轻学生多互动,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与视角来思考问题。站在精英立场的文艺评论如何融汇入主流价值观,并将其体现在评论中去影响更多人,这是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人与艺术的主体性

  李有军(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认为,新媒体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的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式,使得人的现实生存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融为一体。互联网虚拟社区“圈子”持续分化与聚合,形成主体交往空间的“敞开”与“封闭”,助推了网络“孤岛”滋生。超越网络“孤岛”效应,推动虚拟社区“破圈”,重构“电子人”时代具有公共理性和审美精神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人们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追求。

  卢松岩(西南大学硕士生)认为,技术不仅是工具,还刷新了世界观。新媒体将生物学身体和数字身体并置。随着技术的发展,创作者和受众的界限消失了,甚至合为一体了,比如VR技术相当成熟的时候,观众就直接参与到电影中。虚拟身体入侵真实身体,导致多重主体并存的局面,进而造成创作者主体缺失的趋势,需要及时反思。

  四、新媒体 新思路 新策略

  陆建晔(重庆文理学院教师)认为,内容生产像“生小孩”,小孩既要生得好又要养得好,运营就是“养小孩”;新媒体稀缺的既有好内容,还有运营策略。

  喻晓珊(重庆市川剧院宣传科科长)作为一个川剧艺术工作者,非常喜欢评论界开放活泼的氛围。她发现目前很多传统文化只受到老年观众的关注,而缺乏中青年观众的关注。因此呼吁文艺评论引导中青年关注传统艺术,帮助戏曲等传统艺术寻求跨界发展。

  赵文溱(成都诗婢家美术馆馆长)等一致呼吁,文艺评论应该更接地气。过分学术化、学理化的文艺评论会窄化受众面,不利于普通大众的接受。

  学员们还积极就网络舆情与文艺评论、抖音短视频平台、文艺评论的话语和价值观等话题向李星文、杨珺两位嘉宾提问。如马赜博儿(南京大学博士生)询问如何在公众号写作中做好触动受众情绪和传递预期价值观的平衡,杨珺以《觉醒年代》剧评在清明节引发对烈士的追思为例,说明网络文艺评论可以动情入心。当探讨到资本介入的影响、法律问题的争议时,大家一致认为文艺评论要坚守本心,坚定立场,提升效果,力求像李星文所说“开言不虚发,表达必抵达”。

  讨论结束时,郝静静做了总结发言,她认为热烈的交锋是在积极主动实现主体性和身份认同:“新媒体是科技带给我们的挑战,更是机遇。传播介质、传播方式、交流方式、接受方式都在改变,但是核心内容其实不变。我们任重道远,都在努力各美其美,随着文化自觉的推动,终将实现美美与共。”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学习受益良多,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写作中学以致用,为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评论添砖加瓦。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视频  拍摄制作:山东省文联网络新媒体中心 朱自立


  作者:邵一平,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延伸阅读:

  “新时代 新媒体”新三渝纵谈(“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3.6万+)

  “新时代 新媒体”新三渝纵谈(“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三渝艺评新作(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老树画画”授课“新三渝”: 网络江湖与艺术审美

  新时代·新媒体·新诗歌:李少君授课“新三渝”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重庆结业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重庆“登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