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至17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上海文艺评论基地、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上海市成功举办。
本次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学员构成、主题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特点,围绕“自主话语体系建设”“新媒介”“文艺评论话语体系”“人工智能”“文艺评论文风”等关键词进行了聚焦研学。培训班在学员学习过程、研究成果检验等方面,兼具科学严谨与实时生动的特征。作为山东推荐的评论家,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收获满满,在此分享。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一、专家授课与优秀平台分享
此次研修班最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即为专家主题授题部分。课程内容既关涉宏观基础,同时也聚焦微观视角。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主任郝向宏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网络文艺评论力量》的课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题为《文化强国建设中文艺评论的使命》的课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为课程基础,对文艺评论的时代使命、力量源泉等进行了讲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以《审美的实践基础》为题,以美学为视角对文艺评论过程中的审美实践进行了历史衍变及关键概念等方面的阐释;《诗刊》杂志社主编李少君题为《AI时代如何激活人的主体精神》的课程、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题为《媒介变革与文艺评论话语的嬗变》的课程,分别从诗歌创作的AI实践与文艺评论话语阐述方式的嬗变及理论基础两个角度,对新时代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在实践与理论层面的转向进行了讲授;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则以上海戏剧学院原创话剧为例,进行了题为《以话剧<树魂>为例,谈文艺创作的人民性》的课程。
在如上丰富的理论研修课程之外,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爱奇艺副总编辑徐铁忠,分别对喜马拉雅与爱奇艺两个当下群众基础深厚的新媒体平台创作与实践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与此同时,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相关部门的成员,也进行了新媒体平台的分享。授课专家广博深厚的理论讲授与鲜活生动的平台分享,使学员们在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上得到了正确的双重引导。
二、研修过程的动态化与实时性
为期一周的课程中,既有针对新媒体展开的主题理论授课,又有高质量的剧场精品观摩,同时设置了外出调研与现场教学等环节。整个研修呈现出过程的动态化与实时性特征。
1.“剧场中的艺术评论”
学习期间,恰逢“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沪终评演出,培训班为学员们争取了两场精彩剧场演出的观摩学习机会。学员们在充实的理论学习之余,走进剧场现场观看学习了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我的台州乱弹》以及由上海歌舞团精心打造的舞剧《李清照》。前者演员鲍陈热成功“摘梅”,成为梅花奖打开民营剧团申报通道后第一位获奖的民营剧团演员。
两场舞台剧目的精彩呈现,为学员提供了全方位的艺术评论环境。无论是《我的台州乱弹》中《活捉三郎》《做媒》《心·痴梦》三段地方折子戏所塑造的性格鲜明、命运迥异的女性形象,还是《李清照》这部以中国古典舞为语汇凝练而出的“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两部作品分别以风趣生动及简约精雅的舞台艺术之美,为学员提供了实时的文艺评论对象,实现了文艺评论现场参与和实时评论的有效结合。
2.实地考察与现场调研
研修中段,我们还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刘海粟美术馆与小红书公司,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新生传媒力量等多重维度充实了此次研修课程。
与此同时,上海戏剧学院为此次培训班提供了所有主题课程与圆桌讨论的学习场所。在这座历经80年发展的艺术校园里,64名学员仿佛重回求知若渴的学生时代,与校园里的学生一起度过了为期一周的学习时光。
三、成果检验的体系化与完善性
新媒体为传统与当下搭建了桥梁,在课程设置丰富饱满、研修维度多元充实的学习过程中,学员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的有效文化输出。此次培训班基于研修内容,设置了学员分组圆桌讨论及课后作业跟踪反馈两个成果检验环节,使文艺评论以最实时、最交融、最先锋的状态呈现出来。
人民网、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等多个媒体对此次培训班进行了报道。自结业式以来,多位学员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整理成文,在多个媒体平台上发表。学员施俊杰以《如何让古老的声腔,始终与人类的悲欢同频共振——论鲍陈热台州乱弹折子戏的现代性突围》为题,对传统民俗艺术当代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阐述。孙慧在题为《宋韵如诗,舞照千年——舞剧<李清照>的美学叙事与文化共鸣》中,认为舞剧传达出词人李清照的家国担当与中国观众的文化自信。胡祥在《<人生若如初见>:年代传奇与热血青春的双重奏鸣》中,对以《人生若如初见》为代表的年代传奇剧在历史折射、青春视角、电影式叙事等方面的实践及当代意义进行了评论。陈征宇在湖南省芒果电视台的《大侦探》开播10周年之际,对经典IP的迭代升级等问题进行了实时评论。后续,将陆续有学员把自己在培训班中的所学所想以文艺评论的形式发表在各个公众平台上,实现此次培训班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本次研修过程充盈着思辨的严谨、观察的敏锐以及视野的开拓与思路的活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文艺评论者,在上海极度现代又极度传统的包容氛围中,我切身体会到我们正在历经一个媒介话语嬗变、阐述逻辑革新的时代。带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来自全国各地64名学员的殷切期许——“展朝气,扬锐气,启航新程”,青年评论家们要努力成长为造就新时代的话语主体,成长为向人民进行专业信息传达的重要媒介和发声人。
开班式现场合影
(作者:宁亚群,山东艺术学院讲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