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正文

网络文艺评论的温度和温情:“新三渝”第一组研讨综述

2021-11-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颖倩 石晨旭 收藏

  2021年10月10日至15日,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简称“新三渝”)在重庆市奉节县举办。“新三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6位专家授课,还有多次分组研讨、圆桌研讨和学员论坛,并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场教学。10月14日晚,培训班分成三个小组举行“传播优秀网络文艺评论”小组研讨。

  “新三渝”第一组学员21人来自不同艺术门类和天南海北,根据自己的不同研究领域及地域文化特征坐而论道,在讨论中分享己见,分别运用文艺批评、影视批评、跨媒介批评、文化产业、媒介传播等理论方法,从理论、市场、观众需求等多角度,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热烈研讨。

  一、做有温度的文艺评论

  在培训班六组专题授课中,主讲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文艺批评的“感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讲授《新媒介环境下的文艺批评的影响力》时认为,要做有温度的文艺评论,只有真诚、感性地面对自己,才能了解自己、走近别人。中国评协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中心《央视剧评》主编杨珺主讲《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和传播之道》时认为,互联网是个“情绪场”,评论要把握情绪场里的痛点、爽点,才能引起共情。

  第一小组研讨中,吴静(黄冈师范学院教师)认为,重庆是一个一眼看不尽的城市,人性也是,要找到网络文艺中真正引发共情的东西,找到当代人的“情绪场”与情绪点,找到共情逻辑。邵一平(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关注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新文艺形式,但文艺评论缺乏有效及时关注。新文艺评论有“去精英化”的要求,亟待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新媒体批评的路径和方式,因为传统文艺评论的精英化模式难以到达新媒体文艺创作者,二是什么样的话语才能使批评有效,三是如何验证传统文艺理论对新文艺批评行之有效。

  于冰(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文联党组书记)认为,要思考新文艺评论和传统媒体运维方式的异同,而且观众受众有不同需求,文艺评论应当对症下药,分层讨论。赵文溱(成都诗婢家美术馆馆长)表示,文艺评论作为价值引导的重要方式,既要有专家评论,还要有群众评论。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文艺评论往往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弹幕等进行传播,评论传播方式也从单向变成双向甚至是多向。如根据大众影评和评分来决定是否看一部剧,或者根据观众评论来决定剧情发展,都说明了人民群众参与文艺评论的重要性,并成为引导文化创作与消费的一种社会形态。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解读文艺作品,通过作品中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凝聚审美共识,进而推动文娱领域健康发展。

截图自第一组代表石晨旭在学员论坛上汇报的PPT

  二、以文化自觉、文化自律重构文艺评论场域

  司长强(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体育节目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要以文化自觉、文化自律重构文艺评论场域,破解三大问题:批评主体缺失、深受西方理论影响乃至束缚,批评主体格局失衡,批评文化主体重心偏移。王颖倩(北京大学博士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数字技术的革新、叙事结构的安排、视听语言的转换等,媒介本体与接受主体产生了更多的互动与融合,但主体也面临解构和分化的可能。新媒介接受关系发生转变,应当有更新的批评路径。苏喜庆(河南科技学院副教授、文法学院办公室主任)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在媒介中的应用如人体感知和扫描、虚拟绿洲、VR实景移动电影院等前景展望,探讨了虚拟美学的多维建构。

  “眼见为实吗?存在就是真实?”郝静静(山西大学副教授)以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秃鹫和小女孩》为个案,认为文艺评论应该有立场、坚守和导向,成为拨开云雾看到真相的利剑。青岛科技大学石晨旭(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思考“新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新评论”,认为文艺评论始终需要历史感、理论感的素养,同时要说人话。曹南山(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以个人在《中国艺术报》发表的两篇评论文章为例,论述文艺评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书写的差异,认为新媒体文艺评论更有可能保持个人意见的真实性。

  三、做有温情的文艺评论和文旅产业

  因培训班在奉节这样一个极具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的县城举办,小组还结合奉节当地文旅产业就文艺评论如何促进、提升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俯首千山步履间,长传东去入吴天。三峡我曰如知己,今朝来思念旧年。”刘强(齐鲁工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任)在“中华诗城”奉节赋诗一首,结合《文艺评论和文旅产业的发展》PPT和一组精美摄影作品,将奉节文化概括为三峡文化、三国文化、脐橙文化、红色文化。他系统地从四个方面阐述,分析重点案例如高校诗词研究机构的创作基地等,建议通过文艺评论推动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并将农创、文创、科创有机结合;以文艺评论的专业眼光来审视筛选申报文旅产业的项目及作品,如大型实景演出、特色小镇设计等;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注重文旅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我来了之后告诉同事亲友一定要来这里,因为这里是诗城。我来了之后想买一些特产回去,始终没有买到。”于仰飞(北京开放大学教师)从细节入手,就文创产品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希望奉节多开发能留得住、带得走的文创产品。

  新媒体如何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学员们积极思考。方姝(河北传媒学院)探究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品牌年轻化道路。王一迪(山西省文联文研室副主任)结合丰富实例畅谈“新媒体在地文化传播”。山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文化大省,正在思考民间非遗的抢救、民间工艺的传播、民间文化的新媒体表达和把传统工艺品落地变现。

  吴琼(湖北省建始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编辑)发言题目是《潮来了,县域文化传播如何“破圈”?——以“建始记忆”短视频为例》。她以建始民歌《黄四姐》、建始文化传播志愿者“建始记忆”短视频(主要发布珍贵的历史照片)等实例,探究“建始记忆”所构建的“新情感结构”,其中“新乡愁”怀旧怀思、扣人心弦,“新生活”阐述发展、启人心智,“新传统”弘扬文化、其乐融融。

图片来自第一组代表石晨旭在学员论坛上汇报的PPT

  四、媒介传播和跨媒介批评

  在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跨媒介批评也愈发增多。刘润坤(北京大学博士后)阐述关于鲁迅思想视觉传播的研究,认为鲁迅思想的视觉传播经历了以美术为代表的现代图像媒介、以电影为代表的影像媒介和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数字化视听媒介三个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媒介与社会历史变迁有着密切关系。被二次元热捧成“顶流”的鲁迅发挥着其他明星偶像无法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卢松岩(西南大学硕士生)思考青年文化与审美,认为互联网提供的线上经历与情感体验孕育了如今的青年文化审美,这种审美变迁背后亦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张秀慧(江西画院美术理论研究人员)重点谈到在“新三渝”多学科的碰撞带来颇多思考,所学新媒体传播方面的经验启发美术工作意诚心正、直指人心。

  杨志远(北京大学硕士生)以不雅视频、女性向游戏和麦当劳见闻等为例,强调和反思网络平台的责任,认为价值导向也体现在新媒体从业者的素养、对内容的选择把关上。

  第一组学员一致认为,互联网不仅融合了传统媒体,而且融合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一个全新的数字生活空间。这个空间与我们文艺评论最相关的就是传播模式的全新构建。新媒体评论要关注新的媒体艺术现象,例如短视频、互动电影、剧本杀等;关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如程序化设计、程序化广告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创作现象;关注媒体终端呈现,如艺术品在媒体传播中的呈现与效果,尺寸、色彩、介质、空间的变化会改变艺术给人的感受。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奉节县委宣传部承办,奉节县文联协办。重庆市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卫洪担任第一小组研讨联络人。他在总结发言时表示,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评论,必须坚持以党的文艺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作为从事文艺工作的最高标准,遵从文艺规律,把握文化内涵,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审美精神的表达方式。

 

综述作者: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王颖倩(北京大学博士生);石晨旭(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三渝艺评新作(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二闽新作荟萃(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时代 新媒体”新三渝纵谈

  做一个新的自己:“新三渝”第二组研讨综述

  直面“双刃”问题:“新三渝”第三组研讨综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