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在生命的根基上传承文脉创造未来(蒋述卓)

2023-06-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蒋述卓 收藏

编者按:近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先后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文艺的方向、目标、责任与使命,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约请数位文艺评论家、艺术家、新文艺组织代表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力量”为主题,自6月12日起以“艺见”发声平台连续推出,敬请关注。

在生命的根基上传承文脉创造未来

蒋述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贺信与他对文化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一道,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它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来源: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

一、坚持有机统一,传承历史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根深叶茂。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的多元一体,生生不息,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这五个突出特性,核心在于强调中华文化的有机统一。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顽强旺盛,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的有机统一的生命体。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秉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通与创新精神,持续进行着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汉至唐,中华文化达到盛世局面,其中对西域的开放与文明互鉴起到了重要作用。佛教文化自东汉引入,历经数百年,至禅宗开山祖师慧能实现了佛教的本土化。中华文化的包容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伸与扩大,文化心理结构也由此发生变化。以儒为主,道释相辅,三者和平相处,使儒学在宋代结出新花,宋明理学使中华文明变得更为璀璨辉煌。宋文化更是体现出空前的优雅和精致。元与清虽是中华民族中少数民族当政的王朝,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上依旧保持着高度的继承性。历朝历代,修史传统从不间断,整理史籍文献成为文脉相续的重要工程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贡献。《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傲立在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

《四库全书》明清抄本 故宫博物院藏

在思想与学术领域,中华文化强调的是“道统”,从孟子到韩愈,再到张载、朱熹,强调的是儒家学说的传承,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学脉与文脉,这其实就是从中华文化血脉的有机统一性出发的。“道”虽有各家学说,但可在核心思想上统为一处,韩愈与朱熹,提倡新说,重新阐释儒之“道”,但依然不离“道”之“统”,强调的还是它的统一和连续。魏晋南北朝,玄佛合流,道家思想因佛家而得到开拓,儒家思想在与佛道的争鸣中得到巩固,给隋唐奠定思想发展的基础与空间。道家道教、佛学各宗各派的学说,也为宋明理学输送过知识学的养料和方法论的启发。“道统”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包容的、开放的,是一个有呼吸、有血肉的生命体。否则,它就会枯竭,就会失去对后世学子的吸引力。而制度上的科举考试,恰恰给延续“道统”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学子们对经典的不断阐释以及结合经典对国策的议论和建议可以让“道统”因时代而发展。

在中国哲学中,先人将宇宙的构成视为是一团“元气”,气分阴阳,阴阳和合,万物自生,元气是有生命的万物运动序列的中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推而广之,文章与文学的创造,也是有机统一的生命体,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就很强调文学艺术中的“气”。在古人看来,“观于人生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即腐败臭恶不可近。诗文亦然。”“气韵生动”是绘画的“六法”之一,音乐、书法莫不崇“气”。气、血、骨、肉,成为论文和品评书画的术语之一。诗词中的“声气”更是与作者的血气相互联系。刘勰就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的提法就是将文学艺术看作是有呼吸、有血肉、有生命力的有机统一体。文学传统血脉的继承也不是死搬硬套,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靠“活法”领悟,不断创新,形成中国文学艺术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就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活的思想继承,是文脉的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要守护和培养好这个生命之根,并适时地在传承文化命脉的根基上,使之更新发展。

二、坚持开放创新,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致首届文化强国高峰论坛的贺信中,他进一步强调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创造和精神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思想,关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经济管理思想,关于“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理政思想,关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思想,关于“乐礼善学、尚中贵和、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社会伦理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含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传承中华文化是为了面向未来,目标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没有未来的目标旨向,传承就没有意义;反之,未来没有与传承的结合,发展就没有源泉和动力。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华历史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四个自信”。“第二个结合”就需要我们掌握好科学的路径,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要结合时代的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时代的文化中,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比如“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即和合、和谐、中和的思想,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向世界各国阐释和推广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以“中国‘和’文化”有力消除“中国威胁论”,表明了“中国人从骨子底里没有侵略别国的文化基因”,中国是一只和平的“狮子”。这些思想观念正通过我国的各种外交活动以及所举行的多种国际合作组织论坛,广为传播,并付之行动,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赞赏,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其次要从中华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体现鲜明中国精神、符合现代理念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文艺作品《人世间》就树立了很好的典范。这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很有益处。在现代人格塑造上,要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齐家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梁晓声《人世间》

再次要坚持继续改革开放,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以中华文化为生命之根,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两个结合”上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未来目标。


*作者:蒋述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蒋述卓专页

文化理性与潮汕精神——评长篇小说《平安批》的文化书写策略(蒋述卓)

人物传记《这方水土这个人——人民警察黎宗权》:深情礼赞平凡英雄(蒋述卓)

以又一次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文化发展(徐粤春)

新文艺组织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与担当(杨乐)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