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社会公转律与文艺自转律(徐粤春)

2025-11-07 阅读: 来源:“新民艺评”微信公号 作者:徐粤春 收藏

文艺评论家也要置身现场,在与作品的对话和感应中创造出评论,这本身也是一种生命的创造。

负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以来,我对约稿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一是本能态度,二也是身份职责要求。2024年底,当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党领导下的百年文艺》文献片之际,“央视剧评”约我写评论之际,起初,我也是这么想。结果,对方说,“这个重大题材的评论非你莫属”——这句话触动了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位评论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具体负责人,此时理应有所担当。三天后,如期交稿,评论文章名为《历史真理与艺术真理的统一》(点击查看)。

文章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引用了社会公转律与文艺自转律的理论,即文艺跟社会间有公转律存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文艺自己的发展法则,也就是文艺自转律。文章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文艺,就是遵循社会公转律与文艺自转律,实现了历史真理与艺术真理的统一,才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文献片很好地反映了这条主线。

评论发出后取得很好的反响,在央视新媒体有上百万的阅读量,许多读者留言表达对评论文章的赞赏,对公转自转理论的认同。评论与文献片一样,很好地宣传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我为不辱使命感到高兴。本人深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成功。评论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蒙盖在真理表面的尘埃拭去,让其本身内蕴的光华向世人绽放。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一直把党的文艺创新理论在文艺评论界的学习、宣传、研究和阐释作为首责。文艺评论家都是高知分子,他们都是在专业上有多年积累、很高造诣的专家。“无片面不深刻”,这在学术研究中似乎是个悖论。专家在专业焦点上深入掘进,会取得深刻洞见,但与此同时,有可能囿于学科范畴和专业视野,忽略了专业领域之外的系统影响。作为专业研究的学术探寻是没有问题,但作为面向大众的文艺评论,可能有失真实、有失全面。

因此,不能只就文艺谈文艺,还要研究制约文艺的政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传媒、教育等等社会各方面,把文艺的自转与公转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价作品。

理论是评论的基础,谈评论,离不开谈理论。理论系统本身是有结构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部门理论、应用理论、关联理论等等构成理论世界,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文艺评论的依托,专业理论仅仅是理论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不同层面的理论视野中,评论的景观是不一样的,合适的理论应用会产生有价值的评论发现。

理论产自时代,实践不止,理论创新不停。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民的创造,是新时代思想理论的精华,是回答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实践之问的自主知识体系。评论家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掌握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与专业理论融合应用,这样的评论才全面精准。

需要点出的是,全面精准是对整体评论生态的期许,并非是对每一篇文艺评论的要求。任何一篇文章有它自身的性情、味道、风格、面容,个性是它的生命,不能要求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我们期待整个评论生态健康繁荣、生机盎然,呈现满目葱茏、杂花生树的多样与平衡。

文艺本身是人的精神感性的外化和凝结,它抒发个体情感,表达生命体验,而文艺评论是对文艺的回应,它兼具理性与感性,是两者之间的言说方式,具有鲜明的间性特点。评论本身也是作品,也要讲求可读性,我们喜欢深刻睿智、生气灵动的评论,不喜欢寡淡肤浅、面若槁木的评论。文艺评论家置身现场,在与作品的对话和感应中创造出评论,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创造。

(文中图片选自“CCTV纪录片”微信公号)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徐粤春专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徐粤春)

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正当其时(徐粤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