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刮痧:文艺批评的有效方法(李明泉 何国辉)

2025-08-06 阅读: 来源:川观新闻APP 作者:李明泉 何国辉 收藏

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需要开拓视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寻找有借鉴意义的标志性概念和实用性技法。

我们发现,中医的刮痧疗法与文艺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处。将刮痧与文艺批评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并置探讨,可揭示疗治方法与文化解读层面的关联。

刮痧是作用于身体的“批评”:通过外部诊断揭示内在状态,并试图通过刮拭清除阻滞即祛邪,恢复身体平衡;文艺批评是作用于文本和文艺现象的“刮痧”:通过分析诊断解读作品表层下的深层意涵即病邪,旨在祛除误读或有害观念,使文艺疏瘀活血,促进文艺生态的平衡。

刮痧的本质在于化瘀疏通

刮痧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中医外治方法。有时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最早提到沙症(即痧症)的是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而提出刮痧这个概念并系统介绍其病症发病机制、表现形式、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的,是清初郭志邃的《刮痧玉衡》。

该书认为,痧症主要由暑热、燥火、淫雨等异常气候,或脏腑功能失调以及食积痰水、情绪郁结等内伤与外感交织引发的;患者出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倦怠无力等症状;皮肤出现粟粒般大小红点(痧点),以手指抚摸有阻碍感;严重者可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急促、深度昏迷”,甚至“朝发夕死”。

治疗的主要方法有3种:以铜钱、棉线或麻线蘸香油刮拭背脊、颈骨下、胸前胁肋等部位,通过刺激体表疏通气血;或以针刺络放血排出瘀毒,适用于重症;或配合内服方药,针对不同症型调理。

之后,清代王凯的《痧症全书》同样系统介绍了痧症的辨证论治和刮痧放瘀等方法,并对刮痧的操作和适应症有补充论述。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虽主要介绍膏药贴敷,但其“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包括刮痧在内的所有外治方法。

现代学者对刮痧进行了更深入研究,积累了更多临床案例,撰写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书籍,为现代应用提供了循环医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传统医学战略和部分文件中,将刮痧列为重要传统疗法之一。

我国有不少文艺作品提到刮痧。《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的父亲患痧症,刮痧后缓解;《醒世姻缘传》中多次描写以刮痧治疗中暑、霍乱。2001年,郑晓龙执导的电影《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在国外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5岁的丹尼斯因闹肚发烧,其爷爷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为其治病,这成了丹尼斯的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由此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而化解了矛盾。这是直接以刮痧反映不同文化语境冲突的作品,其隐喻耐人寻味。

刮痧式批评的疗治与价值

如果将文艺批评喻为守护文艺健康的“保健医生”,那么,保健医生使用的刮痧外治方法,可以转换为一种温和而有效的评论手段。

刮痧师通过观察皮肤上刮出的痧的颜色、形态、分布,诊断内在的健康失衡状况,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诊断过程;批评家面对一部作品(文学、影像、美术、音乐等),需要透过其表层的语言、结构、意象、情节、技法等形式,深入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美学追求、人性因素、文化隐喻等深层次内涵,这同样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解读过程。

因此,批评旨在揭示作品“皮肤”下的“灵魂”或“病灶”。其逻辑理路如下:

(一)作为评论隐喻的刮痧

一是功能对应:祛邪扶正,疏通壅滞。

刮痧的本质是通过外力刺激体表,排除瘀滞在体内的病理产物痧毒,疏通经络气血,恢复阴阳平衡。文艺生态中的淤堵,如创作的低俗化、同质化、价值观的偏差等,相当于文艺中的痧毒。

文艺批评通过文本分析、思潮辨析、问题揭露,以刺激文艺系统的自我修正,相当于排除文艺中痧毒的刮痧。如批评抗日神剧的娱乐化倾向,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刮痧。

因此,批评可以疏通公众对作品的误读,引导更健康、更深邃的文化接受。如同刮痧排出病邪,批评也需要刺破文化泡沫或揭露某些有害观念。

二是操作逻辑:表层刺激,深层激活。

刮痧方法看似只作用于表层皮肤,实则通过皮肤作用于神经—体液,调节激活全身活力。对某支歌曲、某部电影、某部小说等的批评,也是表层刺激,引发文艺界对其审美趣味、创作伦理、艺术标准的反思,推进文艺的系统性改进。如促进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回归,对流量至上现象的批评以推动平台算法权重的调整,就相当于刮痧的深层激活。

三是作用边界:辅助治疗,慎用方药。

作为保健手段的刮痧,只是治疗的辅助手段,只适合功能性调理,不能代替药物或手术,即便用药,也绝非虎狼之药。同样,评论虽能优化创作环境,却无法代替文艺创作,如伦理道德、政治原则、纪律法律等问题,需要结合非评论手段的硬性治疗,评论不能越俎代庖、上纲上线,扮演审判官或执法者。这是批评在运用刮痧疗法时的主体职责和审美边界。

(二)评论如何实现刮痧功能

一是出痧阶段:问题显现与痛感激发。

出痧是指刮痧后皮肤表面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现象,亦即指痧痕。评论通过犀利批评或对比分析等手段,让文艺现象暴露出类似痧痕的问题,让隐形的问题可视化,从而引发文艺界和公众的关注。

如《人民日报》对“娘炮形象”畸形审美的批判;通过对《觉醒年代》与“悬浮剧”的对比,凸显历史叙事的差异,昭显经典与劣质作品的区别。

二是疏通阶段:理论引导与路径选择。

刮痧式批评是在某种理论引导和路径指引下的刮痧。如对电影《长津湖》的评论,其背后就有平衡商业和主旋律关系的新主流电影创作方法论。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路径指引,更能有效、有说服力地对文艺现象舒经活血,从而推动创作从紊乱走向健康的良性发展秩序。

三是调理阶段:生态修复与免疫强化。

刮痧式批评在操作实践上既关注重大文艺现象,又针对具体文艺作品,在批评过程中激浊扬清、陟罚臧否,敢于“剜烂苹果”,勇于“把好方向盘”,善于“月亮坝里舞大刀——明砍”,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疏通文艺发展过程中的淤积。

如通过重评经典,以巩固健康审美的标准,推进鲁迅文学奖对传统的再发掘;如通过公众美育的导向评论,以提升和增强大众的审美能力;如《光明日报》开设的文艺评论专栏“文艺观察”,及时发现和探讨文艺发展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这样的批评形式可以增强文艺的体质,修复文艺生态,提高文艺肌体的免疫能力。

(三)文艺批评的刮痧实践

早期的明星真人秀过度娱乐化,恶搞经典。媒体批评其“泛娱乐化危害”,倒逼《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综艺节目的崛起。

早期的网络玄幻小说充斥着升级打怪、胡乱穿越、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有评论指出其“脱离现实,精神空虚”,推动“玄幻+现实”新流派的产生,出现《诡秘之主》这样的融入社会隐喻的长篇作品。

文艺批评的刮痧辨证论治

文艺创作的主体性是不可侵犯的,文艺的审美价值标准具有相对性,评论需要谨守专业、理性、责任和对话原则,致力于文艺生态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铭记其前瞻性、建设性、服务性等健康守护职责。

这里需要明确评论的刮痧和中医的刮痧是有功能差异的:医生有处方权和治疗权,评论对病态文艺现象只能通过批评、揭露和舆论监督手段加以影响,而没有强制“治疗”的权利,“疗效”更依赖于理性说服;评论的刮痧和中医的刮痧的主体性是有差异的,中医的刮痧对象通常是被动接受服务的,而文艺创作则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评论只是服务而绝非命令,创作方向最终的决定权在文艺家,而不是评论家;评论的刮痧和中医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人体健康有相对客观的生理指标,文艺的健康标准则更具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评论的“诊断”必然带有阐释和争议的空间。

优秀的评论都是高明的刮痧,既要有见痧知病的敏锐,又要有下手有度的克制。只破不立,就可能刮痧过度,损伤文艺元气,导致创作萎缩;真假不辨,就可能把健康印记当成痧毒,把刮痧异化为话语暴力,对文艺构成重大伤害,导致创作的反感。

不是所有商业化创作都是错的,不是所有非主流文艺都有问题,不是所有大众化表演都庸俗。评论的刮痧只是一种调节疗法,在功能上就是通过批判刺激排出淤堵,激活自愈力;操作上需要兼顾痛感,刺激的目的是为疏通文艺经络,使文艺肌能更健康。

西方文论也有类似于中国刮痧的批评实践。

以霍克海默、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文化研究,把工业文化、商业文化视为痧毒,通过理论分析揭露其麻痹大众意识的危害。以萨义德《东方主义》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通过刺痛性分析,让隐性压迫出痧,揭露西方文学中的东方主义偏见;以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批评,指出好莱坞电影中的“男性凝视”痧痕,直接推动女性导演创作的视觉变革。

《纽约时报》对《小时代》宣扬的物质主义进行刮痧,认为其审美处理方式充斥着坏品位,以尖锐的文风引发公众警惕;罗杰·伊伯特对《变形金刚》傻瓜式的乐趣进行系列的持续刮痧,遏制无脑特效片的泛滥。

但西方文论的“刮痧”即批判过分生猛。中国刮痧式评论依托我国温柔敦厚的中和美学原则,西方则直接背靠批判理论。中国刮痧式评论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西方则更强调挑战权威。中国刮痧式评论主要依托专业期刊的平等对话,西方则更倾向于通过《卫报》艺术版那样的大众媒体鸣鼓而攻。

20世纪50年代,美国艺术圈跟风抽象绘画,陷入形式主义空洞,格林伯格发表《前卫与媚俗》,痛批商业艺术的“伪深刻”;20世纪60年代,文艺评论过度解读符号,窒息作品的生命力,苏珊·桑塔格发表《反对阐释》,旗帜鲜明地主张“恢复感官体验”,刮去理论赘瘤,重塑批评生态。

西方文论这种通过批判理论武装、媒体公共性造势、对抗性攻击方式的批评,其表现似乎超越了刮痧的用力限度,进入开颅、刮骨的深狠,其效果往往类似于对文艺实行休克疗法。

就像文艺批评对文艺的刮痧需要适度有分寸一样,文艺也需要理解评论对文艺的刮痧疗法。刮痧和批评都体现了人类通过解读表象符号、探究深层真相、干预失衡状态以追求某种健康或和谐的普遍努力。

电影《刮痧》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它展示了刮痧这一治疗实践如何因其在异文化语境中被误读(缺乏正确的批评解读)而引发文化冲突,这本身就是对跨文化批评解读之重要性的生动诠释。因此,谈论刮痧与文艺批评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探讨解读、干预与疗愈在不同人类实践领域(身体与文化)的共通逻辑。

为此,我们期待,当代中国文艺评论有更多的刮痧概念运用和有效实践。

*封面图片由AI生成。


(作者:李明泉,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何国辉,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延伸阅读:

强化批评的“烛照”功能(李明泉)

解读巴蜀历史密码的文物故事——读赵川荣长篇小说《金印》(李明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