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悼念陈履生先生 |《造型艺术的当代问题》自序

2025-06-0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联出版社”微信公号 作者:陈履生 收藏

这是一篇迟到的书讯。《造型艺术的当代问题》是陈履生先生朋友圈中最后更新的内容,也是其看重的评论集。5月29日陈履生先生于北京辞世,斯人虽已逝,风骨犹未央。他素以犀利敢言著称,这本遗作并非学术专著,收录了他近十年直面艺术现场、深耕艺术史的评论文章,是一本说真话的评论集。论及黄永玉和曹禺的批评交往,他说道“那种自发的涌动所呈现的真诚和激情正是今天所需要的”,他自己也正是在践行这样的真诚和激情。愿先生千古!

《造型艺术的当代问题》自序

陈履生

这本《造型艺术的当代问题》,揭示当今中国造型艺术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机遇。作为一名深耕于艺术评论领域的研究者,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当代艺术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创作层面,更在于它与社会、文化及市场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下艺术创作中的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国家对美术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对艺术本质的挑战。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逐渐偏离了艺术的初心,将重心放在了迎合市场与追求经济利益上。这导致不少作品沦为商业炒作的牺牲品,艺术的深度与灵魂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被逐步模糊,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代书画界和书画创作中的“江湖化”现象日趋严重。“江湖化”不仅影响了艺术的纯粹性,也侵蚀了整个艺术界的风气。部分画家为了名利,放弃了对艺术本体的追求,逐渐陷入了“江湖化”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艺术的声誉,也影响了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所以,书中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而非外在的商业包装。艺术家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目标,勇敢地回归艺术所应承担的文化责任与社会使命,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创作,以高尚的品格支撑作品,从而真正实现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一方面,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展示平台,全国美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见证了无数艺术创作的高峰。然而,虽然近年来展览的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作品质量却原地踏步。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惯性思维,也暴露了社会对艺术真正价值的忽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作品趋于同质化,缺乏个性与创新;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忽略了作品应有的深度与多样性。我认为,虽然中国美术的发展需要经济和体制上的支持,但艺术家们的自我反思与文化修养的提升尤为重要,也更需要时代的责任担当。

另一方面,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的地位与挑战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传统画派,如京派、岭南派、海派等,在当代艺术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成为新一代艺术家面临的关键课题。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以及如何面对国际艺术潮流的冲击和保持本土艺术的独特性等问题,解决如上问题,才能激励更多艺术家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形式。

通过《造型艺术的当代问题》,希望能与读者一同探讨当代美术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期望这本书不仅能引发对艺术现状的思考,更能激发更多艺术家的创造力与责任感,让我们共同迎接中国美术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陈履生,1956年生,江苏扬中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


延伸阅读:

悼陈履生先生,兼谈优秀评论家的素养

深切哀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陈履生先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