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艺品艺德>正文

坚守艺术理想,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杜学文)

2025-07-22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杜学文 收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肯定艺术家们长期以来“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希望艺术家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做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家的勉励,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望。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网,摄影:陈绍华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神圣职责。一定时代的文艺反映并引领着这一时代人的精神形态、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文艺要塑造人心,作家艺术家就需要首先塑造自己,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所谓“崇德”,就是要修炼个人的内在品性,向善求真至美,超越世俗功利,克制一己之私,不断完善个人操守。所谓“尚艺”,就是要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惑,不为流俗所蔽,不断提升艺术创作的水平。这是我们事业之所以进步的坚实基础。

不过,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对这一问题认识不到位、不深刻的现象,导致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与重视的问题。早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作家艺术家要坚守艺术理想,指出文艺界存在的“浮躁”等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保持警觉、引起重视。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有的急于求成,梦想一夜成名;有的经不住利益诱惑,单纯以经济利益作为创作目的;有的分不清借鉴吸纳与照抄照搬的边界,生搬硬套,图省求快;有的自以为是,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还有的喜欢跑场子、赶活动,沉不下心来写作,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因此,要创作出表现出时代精神、深受人民喜爱、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作家艺术家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甘坐冷板凳、愿下苦功夫,修正心、养正气,锤炼好自己的人格和技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我们需要坚守艺术理想,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学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增强承担责任和使命的自觉性

文艺创作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作品一旦面世,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作品的品质越高,影响往往就越大。“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艺术家都有超越个人私欲、私利的高远追求。如柏拉图就把艺术创作与社会理想——建立“理想国”的目标结合起来,认为艺术要为培养理想国的合格公民服务。曹丕在讨论创作时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认为个人创作不是小事,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要体现出不朽的品格。鲁迅认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把文艺创作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事关人类社会理想的重要基础。其核心是,个人的创作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作家要坚守艺术初心,进一步增强承担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目的论的层面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包含着文化的复兴。文化得不到复兴,没有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态势,民族复兴也难以实现。从工具论的层面来看,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发挥好文化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作品来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增强人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更加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以中国历史而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强逞雄,这一时期出现了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争相探讨辨析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治理与兴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世纪之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种转型不仅是经济、政治与军事的转型,更是文化的转型。那一时期出现了回顾反思自身文化品格、翻译介绍先发国家成果、探讨追寻中国未来道路的思潮。至新文化运动暨文学革命的兴起,涌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成果。文化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影响了政治、经济的变革。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急遽变革的时代。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更有信心与能力实现民族的复兴。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坚守艺术理想,明确历史方位,承担历史责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个人的才华与智慧。

“浩然之气”和“沉潜之心”必不可少

作家艺术家要养浩然之气,进一步完善人格操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可见,创作者自身的态度与作品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创作者养成什么样的态度决定着创作者个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指向与价值选择。而这些也将深刻地影响他们的作品。

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他认为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就是说,浩然之气是人的精神状态达至最充分的浩大与刚健,是以符合自然规律要求的正道来修养的正气。这种“气”充溢于天地之间而不会形成消极的后果,与自然之道、人间之义相匹配。不然的话,人就会气馁萎缩,失去向上精进的力量。可见,浩然之气就是既符合自然规律又体现社会道义、既超越了世俗功利又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的潜在力量。有浩然之气,才能做不朽文章。正如歌德所言,要想写出雄伟的风格,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屈原仰天而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陆游临终嘱托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鲁迅作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之断言,认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因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表述与作家们的人格是密切相关的。

完善人格,就要培育良好的价值观。爱什么、恨什么,是创作者最基本的操守与价值表达。面对日寇的暴虐,艾青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乃是因为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于个人的意义,感悟到了爱国的价值选择的必然性。其基础是要认清什么是有益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什么是无益于国家利益、人民福祉、社会秩序的;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什么是事物的表象;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哪些现象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哪些现象是历史主流中的沉渣泡沫。

与此同时,要增强抵御诱惑的内在定力。现实中存在着多样的利益诱惑。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头衔”,或者获得更多的奖项。一般而言,作家艺术家有某种“头衔”,得到更多的稿费也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不能被名利所左右。这将导致创作的功利化、平庸化、快餐化,甚至投机取巧,得匣而忘珠。卡夫卡被认为是20世纪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但他生前却要求把自己的书稿全部烧毁。他并没有希望自己成为“代表人物”,也不是为此而创作。他只是真诚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却获得了巨大的认可。赵树理宁愿到“文摊”也不愿意上“文坛”,因为他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在地摊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他说:“我搞通俗文艺,还没想过伟大不伟大。我只是想用群众语言,写出群众生活,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受到教育。”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耐得住寂寞的韧性。板凳坐得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人担心失去影响力,觉得应该多发声、多露面。但如果没有厚实的作品,恐怕也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已。柳青在皇甫村挂职十多年,终于创作出《创业史》。恩格斯在《资本论》的序言中介绍马克思,说他“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而马克思则认为“自己的最好的东西对工人来说也还不够好”,他觉得“给工人提供的东西比最好的稍差一点就是犯罪”。这样的创作精神,对当下的写作者特别是青年作家依然有着丰富的启示。

不断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

作家艺术家要热爱生活,不断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心灵滋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特别强调,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

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总是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得到艺术的启迪。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自己的一半时间用来创作,另一半时间用来做记者。在他看来,做记者的经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可以使他有条件了解南美的历史与现实。在现当代文学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山药蛋派”作家,新中国成立后被分配到北京、长春、成都等大城市工作。但为了方便到自己熟悉的农村了解生活,他们先后返回山西,建立了“生活基地”,在那里长期蹲点。如赵树理回到了晋东南的晋城,马烽与西戎到了汾阳贾家庄,胡正到了榆次张庆村等等。他们感到不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创作就不踏实,心里就没有数,笔下就没有魂。

到生活中去,作家艺术家不仅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事情背后的深刻逻辑,以及人民群众身上所彰显的历史主动性与人性之美。现实生活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矿藏。无论是风俗民情、人伦关系、情感形态,还是行为细节、语言方式、价值表达,都存在着极具艺术意味的素材。只有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才能把丰富的生活转化为艺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欠缺的、不完美的东西,但是也会发现那些积极的、能够解决这些不完美的方法,发现代表着社会进步与未来的力量。它们很可能是难以在书房中想象出来的,但在生活中却是鲜活的、生动的、充满魅力与希望的。它们将激活作家与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唤醒新的艺术灵感,赋予作家艺术家新的生命与活力。


(作者:杜学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

回到艺术,努力攀登主题创作新高峰(杜学文)

《深深眷恋》:树的浪漫与情怀(杜学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