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倾听孩子们的抗“疫”心声:一起打怪兽!

2020-03-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肖云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44篇:


倾听孩子们的抗“疫”心声:一起打怪兽!

  以艺抗“疫”的号召催生了多元化的书写方式。这其中不乏成人以儿童为话语对象,创作了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文艺作品,或者将“儿童”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巧妙地借用儿童视角表情达意。然而,儿童作为亲历者,对于这场疫情考验有何感受呢?这也应值得我们关注。

  实际上,从抗“疫”之初,在成人的积极写作中,儿童也不甘落后。很多少儿期刊均举办了面向全国小学生的“抗疫防疫”主题征文比赛,这也成为儿童向外表达心声的重要窗口。从所知的征文比赛统计中可以看出,儿童自觉选择的文学样式十分丰富,其中最能表现儿童天然想象力的依旧是童话。在诸多拟人体童话中,“新型冠状病毒”“口罩”成为儿童首选的人格化描写对象。除此之外,“钟南山”“逆行者”“白衣天使”“宅”“开学”等高频词也频繁地出现在儿童的抗“疫”写作中。从锤词炼句来看,儿童的写作语言总体上简单素朴,但浅语不代表幼稚,这些文字直指孩子们丰富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聆听他们的心声。

  在众多的小作者中,有一部分儿童格外引人注目:由于亲人尤其是父母参与到抗“疫”一线,他们会通过文字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无处安放的分离焦虑。他们会将父母赋能为“超人”“英雄”,以此表达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与之并存的还有因分离产生的不可排解的思念与担忧。在理性的遮蔽下,成人作者常常将后者表达得含蓄微妙,儿童则更多地体现为不加掩饰的直抒胸臆。宋小龙的父亲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医生参加了援鄂医疗队,到了元宵节还没回家,宋小龙小朋友在《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文中直接表达了低落的情绪:“妹妹吃着吃着(汤圆)不说话了,瘪着嘴巴”,元宵节的视频里,我忍不住“吸吸鼻子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点击查看“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公号的文章《抗击疫情•长师附小在行动(一):致敬英雄》)国防科大附小四年级的张清雅小朋友更是在《写给妈妈的信》中直言:“最近您天天要去上班,我非常担心您……各种念头在我脑海中闪过,让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我可不希望看到您这么忙!我希望你每天都回来陪着我。”(点击查看“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公号的文章《他们有话说》)小作者们把分离情境下五味杂陈的真实情感毫不隐晦地呈现出来,令人动容。

  如上所述,正因为儿童有诚实、敞亮的内心,所以愿意分享在抗“疫”严肃氛围下的不安感,“关在囚笼”中的无聊、焦灼、紧张甚至是害怕感。胡峻嘉小朋友就在《疫中日记》中直言不讳地写道,从城里小区到乡下奶奶家的这段路上,经历了好几次检查和询问,“这一路,我感到恐慌和害怕”。而无聊和焦虑作为疫情中具有普泛性的心理体验,也以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体现在儿童的创作中。邓乐峰小朋友在其《驱散病魔四时安》中连用15个“何时”,强化了对疫情早日结束的渴盼。孟楚涵小朋友则动情地写下了一首小诗《蜗牛的家——写给新型冠状病毒》:“我有一个蜗牛的家/怪兽来了/我龟缩在自己的壳里/小心地看着外面的世界/期待/春暖花开”。儿童对世界宏观的、理性的剖释力度虽不及成人,但更拥有诗意的想象和小中见大的洞察力。孟楚涵小朋友以其敏锐且打破定见的感知力,新奇且天真可爱的幻想力,温润且富有灵性的表现力,将拥挤的现实空间化为奇妙的超现实空间。诗歌虽寥寥数语,却直抵心灵。“龟缩”“小心”等词汇作为小作者内心情绪的细腻写照,无疑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涟漪,引发了读者的怜悯;而小作者柔软的心性又反过来让读者收获了温暖绵长的安慰和充满诗意的希望,疗愈了灵魂。

  当然,也不乏有小作者以一种更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密闭环境的不满和对外部世界的渴望,正如彭玉良小朋友在《盼着早点开学》里所写:“我多想出去走走呀!我的寒假作业都写完了,电视节目也不好看了,我把能做的事都做遍了……再这样待在家里,我的四肢就要退化了……我抢着要帮大人去倒垃圾,可他们不让。我要出门,只要倒一下垃圾就行!”一个个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又无可奈何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心疼的同时忍俊不禁。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部分儿童作文中隐现的超人情结。无论化身为奥特曼、孙悟空还是拥有神笔的马良,这些小作者们无一例外地将奋斗目标指向“早日战胜病毒”。敢于冒险的自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贯穿行文始终,令人读来倍感欣慰和振奋。

  形诸笔端的亢奋还来自于儿童对快乐感受毫无顾忌、纯净纯粹的审美观照。看电视、玩平板、学美食、做游戏,这些平实微小的居家生活细节,均让儿童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欣快感,也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书写内容。唐嘉珞小朋友在其《宅家乐趣》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欢乐:“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坐在一起玩纸牌游戏,这是我一天最期盼的时刻了”,赢了爸爸妈妈以后,“我简直太高兴了”,为了多玩两局,“每天家里的碗都是我洗的”。王宣予小朋友则在《一堂特别的课》中表达了网络授课带来的新鲜感。这些文章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记,呈现出的是明亮、健康、可爱的色泽,生活的小温馨细密地渗透在看似庸常的生活体验之中。

楼思宇 9岁《一家人》儿童画(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除以上所述,儿童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省思、追求生命意义的颖悟,都凸显或沉潜在那些用心的文字之中,要而言之,语言表层之下还有巨大的“冰山”。虽然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口号化、同质化的写作,但也不乏洞隐烛微的书写,启发着成人特别是父母重新审视自我。比如:从宅家生活事无巨细的陈述中,成人可以明显地感知儿童急切热望的心理需求:对亲子陪伴的需求,对身心自由的需求,对爱和安全的需求。如何保护孩子纯净敏锐的心灵,如何疏导疫情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这些都是儿童抗“疫”写作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此外,儿童写作也给成人作者特别是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参照。面对儿童真实、真诚的写作,读者应有一种谦逊、开放、通达的态度,也应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儿童所表达的心声,自有独特价值。

  (注:文中涉及的作者作品选自微信公众号“小学生导刊”“魔术老虎”“花火童年”“小溪流杂志社”等)


  (作者:肖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艺评战疫征稿令(截至3月底)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童心绘出抗疫春天

  让艺术托起生命的尊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