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在诗歌里跑进春天的怀抱

2020-04-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陈善珍 收藏

  编者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开展了“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49篇。


在诗歌里跑进春天的怀抱

  近期,笔者获悉四川儿童文学作家邱易东老师正在编选一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儿童诗选,并有幸拜读了其中一部分儿童诗歌,感人至深的诗句深深地触动了我。其中,代梦蝶、李咸莹、廖桂兰、邹俊兰等诗人的抗疫儿童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用童话般的诗性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全景式地再现了“抗疫”的生活场景,立体化地抒发了儿童最真实、质朴的内心世界。总体而言,这些诗歌具有较强的人文温度和美学深度。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活泼好动的儿童带来了不一样的身心考验。诗人以一个个独特的镜头瞄准“抗疫”时期的现实生活,抒写儿童身边发生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对疫情的时刻关注是隔离生活的主要内容,儿童们所关注的生活包括从家到小区、从城市到农村等。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也从孩子们上网课、做作业、玩游戏、看电视等活动中,随着孩子们的视线聚焦到了穿迷彩服的军人、一个女孩的外公和妈妈、剪去长头发的护士姐姐、为医护人员忙碌服务的雨衣妹妹、像超人一般飞奔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喊话的村长、卖菜的阿婆等人物身上。

刘璟霈 曹璟涵(9岁半)《抗战病毒》儿童画

  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处境的儿童在疫情面前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有对亲情陪伴的渴望,有对身心自由的憧憬,有对爱与被爱的怀念,有对自身和他人安全的需求。诗人们以敏锐的触觉去感悟身边的世界。叶科霞在她的诗歌《隔空的拥抱》中这样描绘:“隔着传染科那堵冰冷的玻璃/我张开双臂想要拥抱你”;叶科霞的诗歌《姐姐的手》:“那是姐姐的手吗/手心像泛白的皱纹纸”;邹俊兰的《陪妈妈》:“妈妈你渴吗/妈妈你饿吗/妈妈你累吗”。对“抗疫”的所闻所见里体现出儿童内心的焦虑与深情的关切。

  “拉起围巾,捂着鼻翼/却掩盖不了/眼里的不安和祈祷”“拉起衣领遮住嘴角/却遮挡不到/那夺眶而出的泪水和恐惧”,李咸莹在她的诗歌《阿婆没有口罩》里这样真切地观察到阿婆的情感变化。她在《菜园》中这样表达对卖不出蔬菜的阿婆的同情:“满园正在变老的蔬菜/除了捏着袖口/擦擦眼泪,我束手无策”。周浚安的《礼物》则直接抒发了儿童直面疫情的勇气和胆略:“为在桥头值守劝导的叔叔阿姨/送上皮帽、羽绒服和暖手宝”,“为在窗口守望的小朋友们/送上最可爱贴心的芭比娃娃”,“还有躺在病床上数着昼夜的人们/送上一碗又香又甜的鲜美汤圆”,“让这个隔离的冬天不再那么寒冷/为没有来得及抢购的老爷爷/送上可以阻隔新冠病毒的口罩”。

  当灾难降临,谁也不能避免被伤害,尤其是处在成长中的儿童。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容易受到心理上不容易察觉到的次生伤害。李咸莹《我的妈妈》抒写了儿童对残酷死亡的恐惧与拒绝:当人们告知“殡仪馆的车里白色床单下躺着的女人”是她妈妈时,孩子本能拒绝:“这怎么会呢?”。

  “等到太阳出来,风停下”“全都跑进春天的怀里/和我们快乐嬉闹”(徐君《跑进春天的怀抱》),“我好想到学校上课/想念我们的老师啦/我在家天天大声读书/心里却悄悄说/我好想上学啦”(廖桂兰《三月三》)——不论病毒如何肆虐,这些诗歌展现了儿童对春天的热爱、对学校的怀念、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充满了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万莉《一个人的音乐会》,从“一把口琴、一支竖笛”开始,由“开水的‘咕噜咕噜’推进”“壶底冒出的团团气泡”“在炒菜的‘哧啦哧啦’达到高潮/在它的伴奏下我再唱一支歌吧”“今天就在诗歌朗诵里结束吧”,把单调无聊的居家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过出了自我陶醉的审美色彩。有人说,儿童天生是诗人,他们是用心灵去体会和抒写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些原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会变得神奇和美丽。儿童的幻想充满感性的特点,十分的直观、形象,鲜活地散发出天然的童趣。儿童诗人创作的儿童诗歌似乎荒诞不经又与生活高度契合,具有某种相似性和内在联系,它们总是超越成人世界通行的标准与规范,具有天真思维的特质。

任静(9岁)《我的一日生活》儿童画

  面对疫情,儿童有着奇特的想象,她要“变成拇指姑娘”“悄悄跳进妈妈的背包”/“我藏进妈妈的防护罩”,这样可以关注和陪伴着妈妈,“等妈妈凯旋回家/我会从背包里跳出来/又变回原来的模样”(菊芳《拇指姑娘》)。儿童还会去搭建超级安全、没有病毒的火车,免费把所有人送达“永远健康站”(叶科霞《开火车》)。家里最平常的扫帚,儿童“却希望它是一匹飞马”“将纠缠翻滚的重重雾霾/一股脑地扫进炽热的火山口”;“让小鸟在枝头引吭歌唱/鱼儿在水中畅快地游来游去”,“蝙蝠不需要成天担惊受怕/穿山甲也能在自己的床上打呼噜”(周浚安《扫帚》)。城市安静了,但快递员却坚守着城市的生命线。在儿童的眼里,“戴着厚厚的头盔和口罩/骑着一辆三轮或摩托”,就是“身穿蓝色紧身衣/肩批红色斗篷/飞行的速度比子弹还快/力量比火车头还大/纵身一跃就越过高楼”的行侠仗义的超人,“在空阔的街道上与时间赛跑”(叶科霞《超人》)。

  孩子们认为新冠病毒是“惯会使毒的妖精”,是“怪兽”,是“狡猾的魔鬼”,但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最终燃烧成灰烬”(何伟《续写西游记》)。童话式的结局,影视化的打怪兽场面,鲜明的儿童幻想特色,有着“抗疫”儿童诗歌内在的美学意味和审美形式,没有牵强附会的训教似的词语,散发着感人的人文魅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作者:陈善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评论专委会主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倾听孩子们的抗“疫”心声:一起打怪兽!

  童心绘出抗疫春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