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以来,攀登文艺高峰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评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勇担使命,以笔为犁深耕文艺沃土,以评立言引领时代风尚,在培根铸魂、激浊扬清、凝神聚力的壮阔征途上,刻下了坚实的足迹。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把学用新思想、担当新使命贯穿协会、中心工作各环节全过程,锚定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评论工作奋斗目标,深入推进理论研究、示范引领、人才培养、行业评价、平台阵地建设,团结引领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紧跟新时代步伐,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生生不息的力量。
高擎精神旗帜 强化思想武装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坐标,更是中国评协工作的精神原点。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文艺评论界加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中国评协始终团结带领文艺评论工作者,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得到了显著增强,为文艺评论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和精神力量。
五年来,中国评协持续组织专题学习班、理论研讨会,引导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心编纂文艺评论全门类通识性读本《文艺评论概要》,组织撰写研究、阐释等各类文章3000余篇,将宏大思想体系转化为指导创作实践的具体路径,为文艺评论注入深沉厚重的思想力量。先后举办“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主题研讨会,策划“破茧与重构:当代文艺创作的原创力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文艺观察”“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的理论与实践”“崇高之美的时代表达”等重大理论专题笔谈,推动重大文艺理论问题研究走深走实。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特聘教授范玉刚认为,“中国评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持续策划议题、引领话题,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有效引导文艺评论界听党话、跟党走”。面对饭圈文化泛滥、泛娱乐化等现象,协会组织精锐力量,旗帜鲜明撰写系列评论文章,有力批驳谬误,廓清思想迷雾。在涉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等关键领域,协会组织评论家积极发声,把牢文艺创作的正确航向。协会深刻把握文艺评论的价值导向功能,始终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论工作的灵魂,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评论,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使评论成为滋养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源头活水。
2022年5月22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年4月12日,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主题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激荡评论清流 引领创作勇攀高峰
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机制,让评论真正作用于创作肌理,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评论家们深入文艺创作的核心腹地,在纷繁万象中辨析出真伪美丑,在众声喧哗里守护着价值根基。协会围绕文艺思潮、文艺现象和创作态势召开系列研讨活动,以敏锐的触角、及时的发声为突破桎梏的创作探索鼓掌喝彩,影响力与公信力日益彰显。这些讨论与交流,推动创作与评论不断产生深刻对话,一次次在真诚回响中催生更丰饶的创作之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认为,“文艺评论和创作同等重要,文艺评论能够成为创作者、欣赏者、阅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
2025年1月8日,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发布典礼暨“新媒介与文艺评论新样态”圆桌分享会在京举行
五年来,协会举办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累计推出19部优秀文艺评论著作、254篇优秀文艺评论文章。这些成果聚焦时代巨变,深刻解读引发社会广泛共鸣的重要作品,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为精品创作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与价值阐释。评论家们秉持专业精神与建设性态度,与创作者坦诚交流、深度碰撞,既有对精湛技艺的热情赞赏,也有对提升路径的诚恳建言。这种基于相互尊重的专业对话,有效促进了创作与评论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不断涌现。其中,协会组织开展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精品创作座谈会、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经济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研讨会、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的现状与方向座谈会、新的文化使命与书法评论研讨会,以及电影《1921》《长津湖》、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作品观摩研讨会。协会敏锐捕捉网络文艺、人工智能创作、交互式创作等新业态、新现象、新挑战,及时组织专题研讨,撰写系列评论,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2021年2月8日,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精品创作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召开
2022年7月14日,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
拓展阵地桥梁 铸就人才方阵
在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协会主动拥抱变革,创新传播语态,打造新阵地,形成新渠道,让评论之声突破圈层壁垒,搭建起连通专业殿堂与大众审美的坚固桥梁。协会组织编撰出版《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年度)、《啄木鸟文丛》(19部)、“西湖论坛”系列文集,大力建设中国文艺评论网及微信公号、视频号等,形成全媒体全链条评论传播平台。创办“艺见”发声平台和“青萍荟”专栏,围绕“文艺评论文风问题”“新大众文艺”“主题创作如何打造精品”“Sora与文艺创作”等刊发24期150余篇专题评论,将精深理论转化为通俗表达,将专业见解融入生动形式,显著提升了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中华美学会会长高建平认为,“中国评协通过系列品牌活动,持续对业界开展有效引导和引领”。协会积极加强与各全国性文艺家协会、地方评协、高校科研院所、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构建全国文艺评论“一盘棋”工作格局。通过联合主办活动、共享专家资源等方式,有效整合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共同奏响新时代文艺评论的雄浑交响。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当代文艺苏州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等顺利举办,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认为,“相信中国评协一定能够不断拓展评论阵地,拥抱文艺评论新形式,引导更多青年大众”。
五年来出版物集锦
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
人才是评论事业生生不息的根本。协会将队伍建设视为百年大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敢于担当、锐意创新的评论队伍。协会通过研究引导、课题资助、定向约稿、推荐发表等方式,与文艺评论家进行深度合作,对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先后举办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骨干专题研讨班、新锐研修班、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等16届,培训骨干730余名,一批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文风清新的青年评论家崭露头角,活跃在评论一线,为事业注入蓬勃朝气与创新活力。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心峰认为,“在中国评协引领下,文艺评论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评论成果大量涌现,评论质量显著提高”。协会组织知名评论家深入基层一线,举办调研交流、专题讲座,覆盖全国各地文艺工作者与爱好者,让文艺评论的种子在基层沃土生根发芽。协会高度重视评论家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批评精神与职业操守,制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工作准则》,修订《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律公约》,发布《“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倡议书》,引导评论工作者坚守学术良知与艺术理想,自觉抵制人情评论、红包评论,倡导讲真话、建诤言、求真理的评论品格,营造风清气正的评论生态。协会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会员队伍不断壮大优化,覆盖各艺术门类与地域。协会专委会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更加规范高效,服务会员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一个凝聚力强、专业水准高、社会影响广、行业美誉度高的“文艺评论家之家”正日益坚实稳固。
2024年6月28日,中国评协“转作风 改文风 树新风”专题会议在京召开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中国评协这艘航船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航向上劈波斩浪、勇毅前行。展望新征程,中国评协必将以更加坚定的立场、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继续屹立潮头、击水中流,奋力书写文艺评论新的时代华章!
*作者:邱振刚,中国艺术报社新闻部主任、高级记者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