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中国影协、中国评协共同主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研讨会”

2021-08-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会议合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现象,秉持重大文艺创作要有重点文艺评论的理念,7月22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出席并讲话。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张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致辞。闫玉清、尹鸿、张思涛、马维干、路侃、向云驹、赵卫防、李春利、高小立、马薪蕊等专家作研讨发言。研讨会由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主持。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孙崇磊、曹俊,中国影协副秘书长杨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执委会办公室主任毕文宇,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郑阳参加。

  在建党百年之际,一批展现建党历程和各时期党员风采的国产新片在大银幕上陆续公映。其中,既有以青春视角重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历史的《革命者》《1921》《红船》,也有讲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领导人创立崭新治军方略的《三湾改编》;既有以创新视角重述“焦裕禄精神”的《我的父亲焦裕禄》,也有反映著名作家柳青扎根农村创作《创业史》感人历程的《柳青》;既有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感人故事的《中国医生》,也有取材于“人民楷模”王继才真实故事的《守岛人》。一部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优秀献礼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通过跨越时空的银幕光影故事,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奇迹的百年之路,堪称一堂堂意义重大的党史教育课。与会专家学者从主题立意、艺术特质、创作突破、类型创新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的风格与特色,为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助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讲话

  胡孝汉指出,这些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电影,时代背景宏大,立意站位高远。更为可贵的是,人物刻画鲜活生动,把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付出的主基调表现得精准细致、到位细腻,让观众感受到伟大来自平凡,榜样就在身边,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让作品和观众在思想上形成了共通、在情感上形成了共振、在认知上形成了共识。与此同时,这些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的献礼影片,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引发了群众的深度共情,究其原因就是广大电影人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精三有”价值导向,在电影创作中讲人物更讲思想,重宣传更重制作。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张宏致辞

  张宏表示,中国电影人始终把自己的创作和党的要求、时代的方向、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影片演绎了共产党人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光辉历史和现实,在视觉和创作上,做到了对人物的艺术化呈现。从不负使命的国家英雄,到众志成城的战疫勇士,再到为国为民的人民公仆,多角度地注入了强烈的红色基因。以人物见证时代,在光影当中传递温度和力度,通过历史事件很好地展示了中国形象,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生动鲜活地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和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致辞

  徐粤春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素材。近期一批优秀的建党主题电影持续热映,从不同的视角生动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党史故事,成功刻画了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引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舞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这些电影高度还原了历史环境,深度开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细致表现了角色的内心情感,拓宽了主题电影的表达方式,具有满足文化需求与增强精神力量高度统一、宏大主题与微观视角巧妙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融合等共同特点,是党史题材电影创作的成功实践,为探索总结主旋律电影创作规律提供了宝贵样本,值得中国电影理论界和创作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副主任、编审闫玉清发言

  闫玉清表示,电影工作者传承了一百多年中国电影人的红色基因,理直气壮并努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这来自高度的文化自信,来自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识和运用,来自于对民族英雄的由衷崇敬与礼赞。如电影《红船》,本着尊重历史的创作态度,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原则,采取常规的线性叙事,灵活运用隐喻手法,深刻表达了伟大的红船精神。另一方面,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心怀崇敬、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塑造英雄。如电影《守岛人》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正是以王继才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平凡英雄,标注了当代中国精神的新高度。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和平时期的电影人,更需要从党的历史、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中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砥砺,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史诗。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发言

  尹鸿认为,一系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电影主要具有三大特色。首先,这些作品都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主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从真实生活中寻找素材,不是用宣讲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阐明了历史发展的逻辑: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其次,这些作品都注重美学创新。《1921》追求多维度、立体式的叙事手法,《革命者》在限定的36小时内以放射性结构展示李大钊与不同层面人士的关系,《我的父亲焦裕禄》从家庭关系和日常生活角度入手重述时代英模,都是例证。第三,这些作品十分重视传播效果。主创自觉尊重市场规律,通过青春化表达、类型化探索、抒情化叙事等手段,让影片赢得了市场认可与观众口碑。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中宣部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原主任张思涛发言

  张思涛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电影人推出了一批思想内容深刻、人物形象生动、艺术风格创新的优秀作品,主旋律电影创作取得了新的收获。面对曾被《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作品多次表现过的题材,《1921》《革命者》《红船》等影片的主创通过艺术创新,为旧题材开拓了新的思想意义。上述几部影片在大银幕上真实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的正面形象,也成功刻画了青年毛泽东等年轻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隐藏于这些作品中的创新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叙事策略背后,是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一批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在思想上、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展现了主题电影的无穷艺术魅力。

中国电影家协会少数民族电影委员会会长、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马维干发言

  马维干表示,系列主题电影以创新的手法拍出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意。这些作品故事角度新、人物形象新、风格追求新、影像意境新,无论是通过感人的故事展现普通党员伟大精神的《守岛人》、将观众带回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之中的《中国医生》,还是另辟蹊径地重述“中共一大”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1921》《红船》,故事更好看、人物更鲜活、画面更引人入胜,成为这批优秀作品的共同特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路侃发言

  路侃认为,这些主题电影创作,呈现了新时代主流价值电影的新创造和新高度。首先,它们在党史的艺术描写和共产党员艺术典型的塑造上都非常突出,无论是领袖、革命先辈还是当代普通党员,都有很强的人民情怀以及和普通观众的亲近感。其次,讴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道路选择上的关键作用,是建党百年主题电影的一次新提高、新突破。第三,这些主题电影还表现出很多新的创造性。如《1921》将现实主义的再现性和体现人物精神的表现性自然结合起来;《革命者》以极具现代性的电影语言,在非线性叙事中,经过各个分散的时空,再回到主人公的当下;《守岛人》没有停留于浅层的感官感受,而重在突出事实和人物本身的精神感染力。路侃还总结了三点启示:一是重大题材、重大主题性电影创作应该重视拉近与人民的亲近感,有助于作品产生更大影响力;二是应该重视发掘和表现人物故事本身的感受力,不要用降低价值观的迎合追逐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效果;三是应该发挥审美主动性才能开拓新的创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发言

  向云驹认为,建党百年主题影片,把近20年来艺术探索的经验、成功方法、商业活力、表演积累、视觉经验,集中地应用到主题电影的题材创作中来,大幅度地提高了主题创作的质量和影响力。这些影片基于长期的艺术积累,用最新鲜的艺术语言叙事讲述党史百年。如从青春、青年人的视角,还原百年前一批年轻共产党员的惊天伟业;用全新的党史史料和崭新的党史理论,客观、公正、唯物地还原和诠释党的历史。同时,这些主题电影也实现了电影美学的突破与创新。此外,在史实和虚构之间的平衡与辩证关系、思想性和深刻性的深化提升、增强艺术力和感染力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发言

  赵卫防认为,这一批主题电影可大致分为三类:《守岛人》《红船》《三湾改编》属于一般性的主旋律创作;《革命者》《我的父亲焦裕禄》是艺术电影与主流价值观进行对接;《1921》《中国医生》是一种新主流大片的赓续。这三类影片,秉持不同的美学和产业格局,相互补充、相互助力,共同构建了建党百年的文化热潮。特别是目前学界比较关注的新主流大片,具有对主流价值观的创新性诠释、为情书写、重工业模式等特点。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发言

  李春利表示,今年“七一”前后集中上映的主题电影作品,能够自觉做到坚持主流价值,自觉尊重客观史实,遵循艺术规律,从而得到观众认可。这些影片成功的关键,一是与当代观众开展了很好的情感勾连,二是用客观的历史叙述,包括在情节上遵循人物性格作合理想象、从他者视角去构思和叙事,以及引入年轻化表达等,且它们触碰到人类的共同情感,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力和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有效传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发言

  高小立表示,这些主题电影创作在主题立意、商业类型与文艺片情怀上的融合,正成为一种新路径。主题电影创作在深度开掘史实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浪漫现实主义,替代以往的生活现实主义。这在艺术主体的审美层级上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现代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这种融合叠加,使主题电影创作在审美创新层面发生了嬗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博纳影业集团项目研发总监马薪蕊发言

  马薪蕊认为,从电影《中国医生》观察整个行业的主旋律大片,其成功得益于创作上的真实质感。片中人物是在打磨剧本时,通过大量的人物采访获得真人真事,并从中提取出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典型人物而进一步展开创作的。这样一部全程防护服武装、口罩遮挡面孔的电影,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从《中国机长》到《中国医生》的热映,也侧面反映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我们如何迅速捕捉并有效改编真实事件与原型人物,这也助推中国电影快速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工业拍摄体系,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会议现场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田园、王筱淇

  摄影:中国影协供图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努力打造视听时代的思想雷达和艺术智库:“百年征程 时代光影”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举办

  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性表达——电影《1921》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

  “典型理论百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

  电影《天地之间》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脱贫攻坚故事的青春化表达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