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近日,由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宿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合出品的廉政主题微短剧《万民清碑》在各大平台上线,该剧目前已经累积了超过3200万的热度,一度蝉联红果短剧热度飙升榜榜首。《万民清碑》以清代宿迁知县万立钰的真实事迹为原型,以地方志与碑刻文献为考据基础,讲述了他智破漕运贪腐案、立“永禁碑”倡廉的故事,这部剧的热播不仅探索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媒介路径,也确证了主旋律微短剧创作的可行性。
一、历史原型的叙事重塑
《万民清碑》的片名取自宿迁现存的清代廉政文物“永禁碑”,作为万立钰廉政精神的物质载体,碑文反映的“严禁勒索摊派”“革除陋规”等内容是宿迁当地宝贵的精神遗产。历史上的万立钰,在宿迁任上“裁浮费、革陋规”,他的廉政实践本为地方性的历史记忆,而该剧通过对真实历史原型的叙事重塑,将碎片化的地方档案转化为具有公共意义的廉政符号。
《万民清碑》借由历史叙事观照现实,为当代反腐倡廉提供了以史为鉴的意义范本,其叙事主题并非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历史问题的当代性转化,在清代“吏治改革”与当代“反腐倡廉”之间建立深层意义关联。这种关联的构建,依托于影片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提炼和现实话语的隐性嫁接,使两个相隔一百多年的时空形成价值对话。影片并未将万立钰惩治漕运贪腐和立碑倡廉的事迹直接进行现实比附,而是将主题表达融入剧中的叙事框架,以万立钰一到任便遭遇浮尸疑案为起点,搭建起“发现线索—遭遇阻力—借力破局”的情节链,但其叙事的核心悬念并不是单纯地查出凶手,而是聚焦万立钰的廉政举措是如何突破贪官污吏利益勾结产生的阻力,剧中展现的侦破过程不仅是案件的推进,更是对反腐败斗争的深层隐喻。
该剧叙事节奏颇具特色——既保留了微短剧的“短平快”特征,又融合了历史正剧层层递进的叙事传统,并在叙事单元信息和时间的动态调配下,构建起时间感知与情绪张力网络。作品在单集十几分钟的有限框架内,通过切换多个场景空间实现叙事密度的压缩,在保证全剧叙事连贯性的同时,每一集都能构成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万民清碑》在快节奏的叙事推进中也留出了缓冲空间,平缓的运镜体现出历史剧的厚重感,考究的服道化细节和置景展现赋予该剧时空纵深感与文化厚度,规避了一般微短剧因过度追求强情节而导致的叙事断裂问题。
叙事线索作为文本结构的核心要素,是串联叙事单元、推动情节发展并承载主题意涵的逻辑脉络。《万民清碑》的精妙之处在于选择新增故事线来突破单线结构的局限,除了万立钰在朝堂上和贪官污吏的斗智斗勇,还增加了典史方彦秋和万小妹组成的“探案二人组”作为副线,多条叙事线的共同推进拓展了叙事空间,围绕“肃清贪腐”的终极使命相互交织,这种多线索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主旋律作品的说教倾向,副线中演员的插科打诨也有效地消解了主线的严肃性。以微短剧的形式对历史长河中的廉政故事进行了现代性转译,也使廉政文化获得了与观众对话的新空间。
二、审美调适的类型融合
主旋律题材是现阶段微短剧发展新的增长点,如何调适严肃主题与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万民清碑》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万民清碑》坚守主旋律作品的思想引领性,基于对网络受众审美心理的精准把握,将历史正剧、悬疑探案和民俗喜剧三种类型元素相融合,这种融合既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的类型固化,又实现了廉政主题的审美转向,通过类型规则的重组与审美范式的革新,使廉政教育从单一的价值输出,转变为微短剧领域的多维度审美体验。
类型融合的本质是“规则的协商与重构”,传统历史正剧多采用“编年体”叙事,以时间线性推进展现人物功绩,容易落入事件罗列的窠臼。而《万民清碑》中万立钰的清官形象,并非来自巡抚“涤清浊浪”嘱托,而是从他面对重金诱惑不为所动、面对神秘的“京中人”来信坚守本心等情节自然呈现出来。探案元素的嵌入也使万立钰廉政行为转化为一种博弈,既符合微短剧观众对“强情节”的审美期待,又通过剧中的案件推理过程展现了贪腐行为的隐蔽性与侦破过程的严密性。正是通过对历史正剧与悬疑探案的类型嫁接,两种类型中的“真实性”与“戏剧性”相碰撞,使《万民清碑》的廉政主题获得了历史深度与叙事魅力的双重加持。
而正剧基调与民俗喜剧的元素混搭,是《万民清碑》实现审美调适的关键策略。廉政题材的严肃性容易导致审美疲劳,而微短剧观众对娱乐性的天然追求,倒逼作品必须具备情绪缓冲机制。《万民清碑》将民俗喜剧元素作为调味剂,通过严肃叙事中的荒诞瞬间来实现审美节奏的张弛。剧中万小妹和方彦秋在牛塘村假扮丧礼被抓去衙门,当县丞知道万小妹竟是自己顶头上司的堂妹后,态度发生大转弯;巡检高元祥被指使进省府诬告万立钰,反倒成了自投罗网。这些弄巧成拙的喜剧桥段摒弃了简单的笑料堆砌,而是将喜剧场景与叙事功能绑定,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消解廉政主题的沉重感,打破官方话语的严肃性,使廉政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观众的浸润。
三、廉政教育的媒介革新
传统的主题教育多依托文本宣传、讲座灌输等线性媒介,其传播效果受制于“传者中心”的局限,异军突起的微短剧为廉政教育带来了媒介革新的可能,通过媒介逻辑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耦合,构建起互动性的媒介生态。《万民清碑》便以微短剧的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将历史中的廉政故事转化为具有教育功能的媒介文本,为廉政文化的“破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的形式和特性对社会的影响远超其传递的具体内容,媒介变革会直接塑造人类的认知方式与社会结构。微短剧的媒介形态本身,便构成了对廉政文化传播范式的突破。相较于传统影视或文字媒介,微短剧紧凑的时长、强情节的叙事、碎片化的传播,精准适配了当前受众的“间隙性观看”习惯。《万民清碑》将完整的故事拆解为上、中、下三集,保证单集叙事完整之余,又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单元,即《万民清碑》既可以在微短剧、短视频等平台以分集的形式播出,也可以通过合集的形式实现长视频平台的完整放映,寓教于乐,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教育需求。微短剧的媒介特性不仅改变了廉政故事的呈现方式,更能进一步强化观众对廉政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媒介的革新直接带来了教育场景的生活化迁移,观众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消费,铸牢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
《万民清碑》的成功证明了尊重媒介规律是廉政文化建设在数字时代的破局之法,将微短剧与廉政教育相结合,不仅推动主题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对话协商的范式转型,更重要的是为廉政教育的现代表达提供媒介化生存路径。从微短剧的形态创新到算法推荐的精准分发,《万民清碑》的热度从线上延续到线下,廉政教育的媒介革新追求的不是将教育内容简单移植到新媒体,而是要让内容生长于新媒体,本质上是将廉政文化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媒介产品,通过视听媒介放大廉政教育的穿透力。媒介革新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廉政教育从被观看到被参与、让“有意义”更加“有意思”。
《万民清碑》深挖江苏廉洁文化资源,其创作是对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广电局“跟着微短剧来倡廉”主题创作活动的积极响应,《万民清碑》凭借对历史原型的创造性重塑、类型美学的多元融合,为主旋律微短剧的创作与传播树立了新的标杆。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尝试,更是一次廉政文化与大众审美的深度融合,展现出新时代主流文艺作品的强大生命力与社会价值。
(作者:张之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