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精品微短剧:长短剧集相融相生的叙事革命

2025-06-05 阅读: 来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号 作者:赵晖 收藏

5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部原创自制精品短剧集《奇迹》开机发布会在深圳举行。

作为国家主流价值的视听引领者,总台在微短剧这一赛道上,正在引领精品微短剧从“流量高地”走向“价值高地”。

数智媒体时代,剧集创作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长剧、短剧都要剧剧精彩,横屏、竖屏都需水平在线,长短不齐的剧集叙事正在建构百花齐放的视听创作格局。

微短剧本质上是依托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的剧集叙事类型,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就决定了其先天的群众文艺性,它是新大众文艺最具代表性的视听文化业态。

微短剧从基因上继承了短视频的创作特点,是短视频向审美叙事进阶的虚构性叙事形态。

精品微短剧则是长短剧集狭路相逢后的江湖合谋,它拉升了微短剧的创作水准,甚至正在与长剧集一同重构中国剧集长短相合、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叙事生态。

精品微短剧创作是时代必然选择

我国微短剧的创作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三重张力之中。

主流文化要求价值观导向的正能量,大众文化追逐流量与娱乐性,精英文化则强调艺术性与思想深度。

三种文化的制衡在微短剧领域呈现出独特的矛盾统一:

平台算法的流量逻辑与专家评审的艺术标准相互角力;

政策监管的底线思维与用户自发的创作热情形成对冲;

商业变现的即时需求与文化积淀的长期诉求产生摩擦。

而三者的角力都呼唤微短剧的精品化生产。

同样,文化制衡机制也影响了短剧营销模式,从IAP付费模式到IAA免费剧的崛起,商业路径的改变同样需要具有粘性的视听内容持续生产,用户对同质化内容的审美疲劳倒逼创作升级,唯有精品化创作之路才会加持微短剧消费的长尾效应。

可见,微短剧精品生产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的必选题,是人类守望精神家园的底线坚持。

精品微短剧叙事以双轨路径进阶

精品微短剧分为两个层面,即精品微剧和精品短剧。

所谓精品微剧通常指竖屏剧,单集时长通常不超过3分钟。精品短剧则一般指横屏短剧,单集时长一般在5~20分钟。

对于精品微剧而言,其正在形成微短剧链接千行百业的视听垂类生产矩阵。

以文旅微短剧为例,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赋予文旅题材微短剧作为地方文旅资源与数字媒介深度融合的战略角色,有效激活了地域文化活力。

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一至六批推荐目录数据,一大批如《等你三千年》《你好,苏东坡》《我的归途有风》等微剧,从各地的乡村风貌、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古今传说中汲取灵感,不仅用视听符号精准定位了地方文旅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议题设置、热梗互动等方式形成社交互动关联。

在独特的地域视听符号的光影讲述中,精品文旅微短剧构建了物我交融、象意共生的意境空间。

精品短剧的创作则延续了长剧的基因,但同时又具有短视频的传播和营销特点,它正在颠覆原有的长剧版权交易模式,它是长短视听叙事的融合产物。

精品短剧不是长剧的碎片化分身,也并非是传统短剧的简单升级,它正在以“叙事重构者”的姿态,催生剧集叙事的审美新形态。

精品短剧不是长剧集的降维打击,它是剧集叙事的一次适应时代消费习惯的审美范式转型。在叙事上,精品短剧表现出压缩叙事水分重整旗鼓,关注社会话题凝聚民心,俯身大地再现人间烟火气等创作倾向。

比如《狮城山海》遵循“6秒入戏,3分钟反转”的叙事策略,杂糅了黑帮谍战、霸总甜宠、诡异悬疑等多类型;

短剧《奇迹》则汇聚了胡歌、宋佳等众明星,以单元剧结构表现了深圳45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时代儿女。

精品微短剧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景线,正在形成以短剧内容联动地方文化资源和产业品牌的全域故事场景和全域开发格局。

精品短剧迭代 视听技术加速

AIGC技术之于微短剧的意义,早已超出生产工具的范畴,这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它标志着精品量产化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微短剧创作逻辑、美学判断,甚至引导产业链条的重组。

但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无节制应用,也会带来视听同质化和信息黑箱等负面效应。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意,故事的主角永远是人类可贵的想象力,那些在时代碎片中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瞬间,终将连缀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银河。

可以说,精品微短剧的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正在迎接一场剧集从观念到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它既不是传统影视行业的劲敌,也不是视听文化的降级标志,而是一场关于流媒体时代叙事本质的新大众文艺复兴。

精品微短剧承载了大众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期待,它必将成为打通长短剧集叙事的破壁机,并推动独具特色的剧集全产业生态格局的建构。


(作者:赵晖,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


延伸阅读:

微短剧“热”的“冷”思考

短视频助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