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我们每天生产着数以亿计的图像,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困境:影像的数量空前繁荣,而视觉表达却日益趋同。网红景点前挤满了摆着相同姿势的游客,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色调一致的“青橙大片”,摄影展中排列着千篇一律的风景照……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存在于业余爱好者中,也蔓延到了专业摄影领域,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一张由技术、社会心理和文化机制共同编织的网,需要我们从摄影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审视同质化现象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理论支撑的解决路径。
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灵光”概念,为我们理解摄影同质化提供了第一个理论视角“。灵光”意指本真性、即时即地性,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消失,那种建立在特定时空中的“灵光”也随之消散。通俗而言“,灵光”其实就是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与其所在场地的关系,与其外部语境的关系”。当下人们的身心体验与物质紧密融合,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一旦脱离了当时的身心体验,灵光便不复存在。在当代中国摄影中,这种“灵光”的消逝表现得尤为明显。以西北地区摄影创作为例,数十年来涌现出大量相似的大漠、戈壁、胡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题材雷同,连构图方式、光线运用、后期调色都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当一位摄影师的“沙漠落日”作品获得奖项后,很快就会出现数以百计的类似作品。这种复制不仅是技术的,更是审美和创作模式的。摄影师们追逐着相同的拍摄对象、相似的视觉样式,最终导致作品失去了本雅明所说的“此时此地”的独特性,变成了可无限复制的视觉产品。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另一个层面为我们探明了摄影同质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影响。从符号学角度看,摄影同质化实际上是特定视觉符号不断重复和强化的过程。某些视觉表现方式通过不断重复,成为自然化的符号,塑造着人们对摄影的认知和期待。例如在当代都市摄影中,“雾霾下的城市天际线”几乎成为一个固定品类。这类作品通常采用相似构图:前景是模糊的灰色空气,中景是若隐若现的高楼轮廓,远景则是完全消失的城市边界。这种视觉模式最初确实具有创新性,但经过大量复制后,已经成为一种视觉惯例,失去了最初的批判力量和新鲜感。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符号化过程往往与权力话语交织。某些国际摄影展的评选标准、国内摄影比赛的奖项倾向、画廊的收购偏好,都在无形中强化着特定的视觉范式,使得摄影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朝向这些被认可的模式靠拢。正如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的“文本意义应由读者而非作者决定”。在算法时代的当下,摄影作品的价值越来越由平台算法和观众反馈决定,而非创作者的本意。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新地形摄影”风格,本意是通过冷静、客观的视角批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但当这种风格被简化为“满幅构图+冷静色调+人造景观”的公式后,许多追随者只模仿了其形式特征,却丢失了背后的批判意识。结果就是摄影展中充斥着形式雷同、内涵空洞的“类新地形”作品,原本具有革命性的摄影语言变成了新的教条。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则在瓦尔特·本雅明和罗兰·巴特讨论摄影这种媒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摄影不仅记录现实,更塑造着我们的观看方式;同时指出摄影通过一个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世界,使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比它实际的样子更容易理解。这些观点带给我们关于摄影同质化现象新的启发。当代摄影的同质化现象,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了这种观看方式的异化和自我殖民化。许多摄影师不再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看,而是通过他人的镜头,通过获奖作品的构图,通过社交媒体的热门标签来观看世界。这种异化的观看导致了一个悖论:摄影师们奔走于全国各地,表面上在寻找独特的风景,实际上却在不断地重复他人已经发现并框架化的视觉内容。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废墟摄影”,废弃工厂、烂尾楼、拆迁房屋等题材本可以成为反思现代性的独特视角,但在同质化创作中,这些场所仅仅变成了提供特定视觉元素的背景板。摄影师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拍出与网上热门作品相似的照片,而非真正深入理解和表现这些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
当代摄影的同质化现象,从理论角度看是机械复制、符号固化、观看异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技术理性、消费主义和社会心理合力作用下的结果。它揭示了一个深层困境:在一个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真正的个性表达反而变得越发艰难。突破这一困境的可能性或许正藏于对摄影本源的回归:其一,是回归身体的体验,用镜头真诚面对自己的生活,捕捉那些真正刺痛、感动自己的“刺点”,而非追逐宏大的“知面”;其二,是回归项目(系统)的思维,通过长期、深入的专题拍摄,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体系和叙事逻辑,让风格成为思考的自然结果,而非事先套用的模板;其三,是拥抱摄影的更多可能性,打破其必须“完美再现现实”的枷锁,探索其抽象、拼贴、装置的多元形态,从而跳出现实与“超真实”的二元对立。
真正的摄影创作应该是一场发现之旅,而不是复制之途。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不仅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也指明了创新的可能方向。将理论思考融入创作实践,或许是当代摄影走出同质化困境的一条重要路径。
(作者:都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