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从字内走向字外——书法经典的转译与活化(赵彦国)

2025-09-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彦国 收藏

每位喜爱书法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静静地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在柔和的灯光下, 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流传千载的书法名作。那是陆机的《平复帖》,抑或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怎样欣赏这些经典之作?它们究竟好在哪里?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写?诸如此类的疑问会不断涌入脑海中。

米芾行书《蜀素帖》

经典之作需要具备哪些标准和条件呢?单从字义上理解,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最能表现专业精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最辉煌的符号,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深入经典、传承经典,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中华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每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精华,不仅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技巧以及形式材质等特点,还彰显出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境界。因此,书法经典不仅是历代书法遗迹的图像标本,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打通时空、穿越古今、冲破地域,能够让每个时代都产生共鸣的最素朴、最真淳的情感流露。此外,对话经典的方式千差万别,也因时相传、因人而异。因此,切入经典的路径和视角各有差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经典、理解经典、学习经典、取精用宏,自然就形成了对历代经典的“活化”。“活化”书法经典,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四个“入”:

一是“身入”。设身处地深入书法经典之作的时代背景中,尽可能还原历史情境,溯本求源。运用“以当时工具做当时字体”等理念,由师古人之“迹”到师古人之“心”,更好地把握经典之作产生的内在动因。

二是“心入”。就是要立足“原点”,心随笔动,全身心去感悟经典作品的每一个笔触,调动一切想象力,由“静态点画”到“想见古人挥运之时”,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书法史情境。

三是“情入”。这也是所有艺术门类由技入道的重要过程。唐代孙过庭言:“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可以想见,一件没有本心和情怀的作品如何感动自己、感动观者,更何谈流传久远?

四是“神入”。书法“神居何所”?这需要我们调动一切艺术灵犀,与古神会,唯观神采,不见其形,这也是最高层次的通古、学古。

只有做到这四点,才能打开经典之门,进而读懂经典、激活经典、传承经典,才能在经典与时代之间架起桥梁。经典只有在当代被激活、被活化,才能对当前的创作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经典、学习经典还要牢牢把握好一个“古”字,去品味穿越时空、愈久弥真的“古意”和“古香”。当然这个“古”不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种美学姿态,一种气质和风神。对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人来说,往往会透过笔墨意象和艺术手法,体察到古人作品深处的某种“气息”。这种气息实际上是一种笔墨的气质和意象,是一种形而上的“道”。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长期的磨砺和陶养,还要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

学习经典书法要走好“三步曲”:一要“与古贤通息”, 二要“与文史通气”,三要“与时代同步”。也就是说,学习书法不是简单地描摹经典碑帖的点画形态,不仅要得古帖之形质技巧,还应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阅其人、读其诗、思其行。此外,还要多读历史、兼通文学、增强学养,让字里行间充盈着书卷之气、文雅之气。最为重要的是,要把个体之我从书斋中解放出来,从字内走向字外,从小我走向大我,融入社会实践,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转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汉字写好,写得文气、写得雅正、写得自然。文气是中国书法最有力的底气,雅正是中国书法的最大格局,自然是中国书法最真实的状态,这是当代书法的核心价值观,是书以载道的基点,也是由书法自信走向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国书法的经典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向经典致敬,以经典对话经典,不断创造新的经典之作,让经典之精神生生不息、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当代书法人的使命和担当。


(作者:赵彦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中国古典文人书法新境(赵彦国)

对“江苏省千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活动的思考(赵彦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