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敏锐的当下性与深沉的历史感——杨勇《书法三重奏:创作、展览与评论》述评

2025-07-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联出版社”微信公号 作者:葛复昌 收藏

众所周知,当下书法批评与鉴赏的学术建构还远未完成,也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诘问,而杨勇则希望以学术的、理性的、相对温和的批评范式为书坛注入正本清源与持续生发的力量。2025年5月,杨勇《书法三重奏:创作、展览与评论》(以下简称《书法三重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著是中国评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啄木鸟文丛(2024)”中的一部。《文丛》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出版,其遴选极为严苛。经过多轮角逐,最终有十部著作胜出,覆盖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舞蹈、摄影、书法等艺术门类,而此次唯一入选的书法类著作即《书法三重奏》。

01 宏阔的视野与整体性观照

《书法三重奏》收录了杨勇36篇书法评论文章。按创作、展览与评论三个篇章有序铺展。

“创作篇”涵盖对单一书体创作、书法生态、主题创作、“80后”书法群体、“60后”代表书家、女性书家群体还有地域书法篆刻等课题的观察与思考,视野阔达,论述有据。“展览篇”既有对“兰亭奖”“全国展”“单项展”等主流展览的宏观考量,也有对主题展、批评展等学术展览的观察反思。同时也从文本、用字等角度来思考展览的构成与底蕴。“评论篇”是从理论角度探究书法批评的现状、原理、困境、出路等,有对书坛观念的关切与回应,有对书学研究境遇的反思,有对书法学科建设的关注,也有对书家个案的研究,显示出对当代书坛诸多课题的梳理和反思。

三个篇章以跨学科视野观照书法创作的形式技法、审美哲学和文化传承,三者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创作与展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最重要的特征。创作,即作为艺术生产的“成果”,是艺术本质活动的核心体现,而展览则是以创作为中心的竞技场域,同时也是一个鉴赏发生的空间,欣赏与赞美、褒扬与反思,皆在这一空间之内发生。因此,书法评论的价值随之凸显。面对展览与创作得失与学术进退,评论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展览、创作与评论应相互融通,作者期望用《书法三重奏》,奏出三者之间和谐的乐章,奏出动听的书法曲调从而达到浸润人心、正本清源之效。

而每个篇章之内,也存在逻辑关系。比如,“创作篇”首篇《当代书法创作前景寻绎》,有提纲挈领之意。“展览篇”中,从首篇《关于国展的几点思考》到终篇《展览导向下的当代书法创作》,不仅前后呼应,且有统览全局、学理思考的意味。“评论篇”中,首篇《书法批评,在焦虑与困境中索解》到最后一篇《书法批评何为》,同样首尾相互映照。

在经典批评论著《镜与灯》中,作者将作品、艺术家、世界、受众作为艺术批评的四个坐标。《书法三重奏》正是基于这四个坐标展开,创作篇的核心是作品,展览篇则是作品、鉴赏者、作者各自展现的舞台。除了对作品的详细分析之外,杨勇尤为从思潮、现象、生态、境遇等宏观层面观照书法,他并不满足对单一展览或作品的分析,而关注特定时空中的书家、群体作品之间的多重联系,试图在一种较为宏阔的视野中对评论对象做一种整体性把握,使之有更为宽广的覆盖面。

02 理论的建构与学术的积淀

在《书法三重奏》之前,杨勇已出版多本著作。如《论书雅言》《中国书法的理法观》等。前者在对古典书论分类辑录的基础上,同时也作以理论疏证,对古典书法理论发展脉络与价值作以审视与评价。而后者是一部从学理角度对书法艺术审美形态进行剖析的著作。两部著作凸显出杨勇扎实的理论素养与学术研究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支撑其书法评论的底层逻辑。他的评论着眼于审美的特征、规律与价值。在哲学思辨与视域融合中,实现了对当下书法创作、展览的审慎的、恰如其分的、有理有据的阐述与论证。

杨勇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近20年。关于编辑这一职业,不入此门者不知其艰深,不从此业者不知其严密。常听人言“编辑就是为旁人作嫁衣”,此语固然属实。但事实上,一位真正优秀的编辑,为他人作衣裳的同时,也悄然披上了华美的袍。一名出色的编辑所具备的素养是业外所无法想象的。细致、严谨是最基本的要求,文章内容的把握、作品真伪的考辩、疑难释文的识读、重要专题的编排自不必说,对书坛创作风向的深切体察,对学术研究重心的及时捕获,对书坛行业风气的有效引领,才是编辑最应锻造的本领。所以,期刊编辑是培养“全能型选手”的舞台,而这种素养保证了《书法三重奏》的品格,即拥有境界、视野、对创作动态的把握与理解。

03 敏锐的当下性与深沉的历史感

杨勇书法评论最显著特征即是充分将思维的理路深植于传统之中,同时又极为观照当代书法境遇。在阅读《书法三重奏》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敏锐的当下性与深沉的历史感。

任何有价值的批评,都指向“当下”。《书法三重奏》本质上既是站在当下的立场,给出整体性判断,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的路径。《当下草书创作的得失》《当下书法生态考察报告》《展览导向下的当代书法创作》等诠释了这种倾向。失去了“当下性”,书法评论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和“当下性”相伴随的是反思的力量。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启迪,一种从学术层面做出的导向。《书法三重奏》蕴含着对书坛现状的关切与未来的忧思。这种关切与忧思,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评论家的理想与信念、坚守与远见。《书法三重奏》中还散发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例如,《群体的价值——60年代书家的书法高度与历史负重》《时代担当与历史重负——有关书法兰亭奖的思考》等,都显示出历史的厚重感。《书法三重奏》蕴含着历史的视角与意识,努力全景式、整体性的把握书法现实,最终凸显出“史”的深沉感。

无论是当下性,还是历史感,最终都指向作者对书法文化本源价值的强调。作者倡导“技道并进”,重视书法“道”的追寻,而非仅仅停留在形而下的技术本位之中。因此,《书法三重奏》反复强调“学养”之于书法的本质依托。在古典立场上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标准,自觉地沉潜至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之中,由哲学之思、美学之蕴,再从美学角度诠释书法“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核心命题,进而达到对书法现象、书法创作整体境遇的全面认识。

换言之,评论的立场是经典立场。杨勇充分审视书法艺术本身所生成的土壤,重视中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这一艺术形式。“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书法是全而粹的艺术。因此,对书法与文化修养、书法与学术研究之关系,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相关课题,也给予了充分的思考。


(作者:葛复昌,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延伸阅读:

纵览《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4)》新书10部

《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5)》作者专访视频集锦

《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再发十部新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