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是一块浸染着程朱理学与徽商精神的土地,历来文风昌盛,艺事斐然。明末清初,以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异军突起,艺术上直接秉承宋元山水画家健康纯正的品格,用倪瓒、黄公望之法写黄山实景,以“敢言天地是吾师”的绘画宣言,与正统的“四王”之泥古陋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格调清冷,意境幽寂,笔墨简淡,开创了徽州美术的高峰。清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战乱的频仍,徽州商帮的衰落,以及文化风尚的变化,新安画派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失去了师法造化的灵魂与特立独行的风骨,创作活力大不如前。进入晚清民国,中国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转型,在这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宏大背景下,黄宾虹、汪采白、黄士陵、虚谷等一批植根于徽州文化沃土,同时又放眼世界的徽州籍艺术家,以群体的姿态登上了美术舞台,在艺术领域承前启后,开创了徽州美术史上群星璀璨、成就卓著的又一高峰。
黄宾虹 春江入户图 安徽博物院藏
近现代徽州美术家群体,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和革新意识,他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现代的探寻者。这种双重身份,促使他们从不同路径寻求突破,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创新合力,与整个近现代中华文化的复兴同频共振。徽州美术高峰的首要特征是涌现出一个规模庞大、成就突出且探索多元的艺术家群体,他们不局限于单一的风格流派,而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纵横开拓,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它以黄宾虹为代表,通过对传统笔墨语言的创造性转化与精神内涵的现代性重塑,成功地回应了时代的挑战,将徽州美术推向了又一个巅峰。它证明了徽州文化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所蕴含的无限生机。
“守正”守的是徽州文人崇尚气节、注重学养、笔墨精研的精神文脉。一是坚守学问根基。从黄宾虹的画史研究到许承尧的方志编纂,再到黄士陵的金石考据,徽州艺术家普遍具有深厚的学养,体现了“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传统。二是坚守笔墨精神。无论是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还是汪采白的清雅笔法,他们对笔墨本体语言的锤炼与尊崇,是对中国画核心价值的坚守。三是坚守乡土情怀。黄山白岳依然是他们笔下永恒的母题,徽州的山水风物滋养了他们的艺术灵魂,这种地缘文化的认同感是其创作的情感基石。
“创新”创的是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使传统在面对新时代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是内部的深化出新。以黄宾虹为代表,从传统内部寻求笔墨语言的极致与现代化转换,实现了“以复古为革新”。二是外部的融合出新,以程璋、汪亚尘为代表,主动吸收西画元素,探索中西结合的新样式。三是语言的个性化出新,以虚谷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冷峭”风格,拓展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四是传播与教育的现代化创新,通过办学、办刊、参展等方式,将艺术推向公众、推向国际,改变了艺术生存与发展的生态。
近现代徽州美术高峰以黄宾虹、汪采白、黄士陵、虚谷等艺术巨擘为核心,其成就不仅在于笔墨技法的革新,更在于他们以徽州文化为底蕴,成功回应了“中国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实现了从地域画派到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典范的升华。
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理论,以浑厚华滋的笔墨重构山水意境,将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推向现代审美,为中国画学建立系统性理论框架。汪采白融合摄影构图与青绿技法,实现“逸品”传统的创新。虚谷以冷隽枯涩的笔法突破海派花鸟范式,开创动物题材的象征性表达。黄士陵以金石篆刻的刀法入画,强化线条的金石气韵。程门创浅绛彩瓷,推动文人瓷绘流派形成。程璋将西洋透视融入传统工笔,在画派风行之外自创新貌。这些画家,直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重建,艺术探索具备了与世界对话的普世价值。他们提供了中国画应对时代挑战、实现自我更新的成功范例,影响至今不绝。
新安画派蕴含着浓厚的遗民隐逸思想,而近现代的徽州艺术家则在身处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艺术创作中贯穿着一种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与担当精神。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论,意在表现他心目中雄浑强健的“中华江山”,是其民族精神的投射。张翰飞拒绝郑孝胥的拉拢去伪满洲国获取高官厚禄,毅然返乡创办定潭定山小学,其《溪山晴霁图》以萧疏笔墨暗喻孤傲气节。张君逸投笔从戎,题刻黄山“大好河山”。汪亚尘拒绝日伪政权办学邀请,体现了对民族尊严的坚守。汪律本曾作《风柳鸣蝉图》表达对日寇侵略的愤慨。汪采白另作此图,在南京玄武湖举办画展时被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订购,后有日商想以重金请汪采白再画一幅,汪先生拒之,展现出非凡的民族气节。
从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遗民情怀”与“冷逸超绝”,到晚清民国徽州美术家的“守正创新”与“多元并举”,徽州美术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涅槃。这一历程,既是对自身伟大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勇敢开拓。黄宾虹等人所抵达的艺术高度,以及整个徽州文化圈所呈现的蓬勃生机,共同铸就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座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又一高峰”。
(作者:盛学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