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烽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美术工作者在“教育—宣传”的互动中,系统重构美术创作路径,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广受认同的精品、丰富多样的方式,解决“为谁传、传什么、怎样传”的传播命题,创作、传播了一系列美术图像,铸就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形象的永恒视觉记忆。
李少言《破路》木刻 25cm×76.5cm 1957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刀笔与信仰:美术作品的主题叙事
美术工作者以木刻刀和画笔为武器,构建了系统化的视觉生产机制,将党领导的军事斗争、政治实践、经济建设、文教卫生等转化为具有民间艺术特质的视觉符号体系,在立体化传播中,让党的形象从政治概念转化为人民群众心中的情感认同。
军事斗争图像以主张宣导、战斗实况与民众动员等三维叙事体系,全面传播党领导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形象。主张宣导图像形成有机统一的互文结构,如《抗战总动员》(沃渣)、《冲上去!》(陈钧)等凸显全民奋力抗战,彰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战斗实况图像通过战斗场景的镜头式真实叙事,具象化党的军事领导效能,《八路军一二○师在华北》组画(李少言)等对军事行动的全景描绘,《大战平型关》(艾炎)等以戏剧性对立构建捷报视觉,《青纱帐里》(古元)等以战场实景的典型化再现强化战斗意志。民众动员图像以行动图谱构建全民抗战的视觉指南,《盘查哨》(沈柔)、《破路》(李少言)、《埋地雷》(胡一川)、《给八路军送药品》(夏风)等通过典型动作的呈现,动员群众将保家卫国的誓言变为具体实践。图像根据战局变化精准表达,形成“聚焦统一战线宣传—强化主体战斗叙事—凸显反攻态势”的阶段性传播脉络,构建从思想动员到实战指导的传播体系。
政治实践图像通过民主建设、英模号召、军民关系、民族政策等四维镜像,完成政治话语的视觉转译,实现大众从认知响应到行为践行的价值内化。民主建设以多重结构的综合表现,诠释“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治理,《村选大会》(彦涵)以场景叙事展现基层选举的广泛参与,《调解婚姻诉讼》(古元)以矛盾调解场景实证妇女解放、婚姻自由。英模号召以英模肖像为主要内容,《狼牙山五壮士》(彦涵)、《劳动英雄孙万福》(夏风)等,构建“党的领导—英模实践—精神感召”的传导链。军民关系方面,《延安县民众慰劳金盆湾驻军》(古元)、《帮助老百姓收割》(芦芒)等作品表达了“军民鱼水情”。民族政策维度,《大青山的骑兵》(李少言)、《介绍候选人(定边回民自治乡乡选之一幕)》(陈叔亮)等展现尊重、团结、互助……系列图像通过微观叙事宏观化、政策符号具象化、民族话语视觉化三重编码,形成相互印证的意义网络,实现了从政策宣导到大众认同的转化。
生产劳动图像以“践行—收获—保卫”的叙事逻辑,系统构建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视觉图景。《陕甘宁边区开荒潮》(马达)、《八路军的生产》(古元)等展现大生产运动的蓬勃气象;《加入合作社》(夏风)、《种棉有利》(夏风)等具象展现政策践行及其成效;《陕北的丰收》(焦心河)、《出粮在先,送粮在前》(张望)等彰显物质成就及其贡献;《武装保卫秋收》(陈九)等强化生产与军事的关联;《对照之下》(古元)通过区域对比凸显反差……系列图像通过动态叙事、成效对照等,塑造“劳动光荣”的价值认同,塑造党领导生产建设的光辉形象。
文教卫生图像通过系统化视觉叙事,呈现党推动现代文明的双重路径。文教层面,《把艺术带动战地,把艺术交给人民》(徐灵)等以传受互动形象强化文化动员;《冬学》《农家的夜晚》(古元)、《加紧生产努力学习》(夏风)等多样的学习场景,实证文化普及;《陕北秧歌舞》(秦兆阳)、《宣传队》(王流秋)等形成文艺动员的场景化表达,彰显党在文化治理中的启蒙者角色。医疗卫生层面,《卫生合作社》(彦涵)、《医务人员下乡》(林尊)展现党推动的医疗普及的实践;《普及卫生知识》(郭钧)等反映卫生观念植入群众生活……系列图像展现了党作为现代文明推动者的形象。
美术工作者构建了以党的形象为统领、以本质真实为原则的视觉表达体系,通过深入生活的参与式观察,运用典型方法提炼富有情感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在现实基础与大众认知间建立共振通道,以贴近讲述、真实表现,实现信息的艺术化转译与有效传播。
创新与突围:艺术传播的战时变革
美术工作者通过形式革新与媒介创新,构建了以本土化、大众化为核心的多层级视觉生产体系,以简洁直观的图像形式实现艺术传播的全时空覆盖与深度内化。美术工作者以新兴木刻为核心载体,发挥其工具简单、线条有力、复制便捷等特性,同时发展墙画、壁画、布画、漫画等,差异化地承载传播内容。同时借鉴并创新新年画、窗花等传统形式,创制新洋片等多媒介形式,通过民族化视觉语法、空间渗透策略,将党的理论转化为极具表现力的大众文化形式,实现审美化传播。该体系以纪实手法固化历史真实,以典型塑造彰显本质真实,实现党的形象在事实与价值维度的双重建构。
美术图像传播方式根据战时实况,针对传播要求,形成了多样立体化、全域差异化的传播方式。解放区通过街头流动展示、场所固定布置、室内张贴等方式,将图像嵌入日常生活场域;创办《前线画报》等画报,扩大《解放日报》等图像刊载规模,实现全域覆盖。在国统区以拓展寄送、转赠等渠道,通过《新华日报》等精选刊载全民抗战、民主建设、青年作为等主题图像,突出象征表达。沦陷区以伪装散发、武装宣传及礼物赠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传播。国际传播则通过境外展览、外媒发表、著述插图等途径,构建跨文化认同,实现党的形象从区域认同到国际认知的层级突破。
美术工作者基于受众接受规律,拓展便捷化载体,创新多媒介形式,构建立体网络,采取多元投放策略,实现从单向传递到多元渗透的传播升级。
认知与行动:图像观看的精神共振
党的形象在美术图像中实现了跨区域梯度影响:在解放区形成了情感动员、共识凝聚与实践驱动;在国统区打破了信息封锁,重构认知;在沦陷区促成对照,在国际场域建立现代政党认同。
在认知方面,图像在解放区传播,以读报小组、集体观展等路径,使军民形成主题认同、形象认可,建立抗战意识与革命情感。国统区民众借助《新华日报》等刊载的美术作品中的战斗情形、选举场景、青年发展状况等,实现认知重构,进而对党产生认同。在沦陷区的传播既鼓舞民众,震慑敌伪,又使敌伪士兵产生消极厌战情绪。国际社会更因而形成从偏见、好奇到认可中国共产党为反法西斯战争重要力量的认知转型。
在行动方面,解放区军民形成“认知—响应—升华”的循环,在军事、政治、生产、文教卫生等领域转化为自觉的政策践行者。国统区民众支持党的主张,提供物资,青年纷纷奔赴解放区。沦陷区民众参与破路、交粮等行动,支持抗战。在境外,美术作品更引发国际媒体深度报道,助力争取道义声援与物资援助。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美术图像传播,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纲领,以大众接受为导向,通过组织化创作与系统性传播,构建视觉场域,推动政治认同从认知到实践的深度转化。这一战时图像创作、传播范式,在新时代应创造性转化为更具整合性的图像体系。当代主题性美术图像传播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强化组织引领,引导美术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体现社会发展成就、人民美好生活及全球发展贡献的佳作,构建有机传播体系,全面提升传播效能,立体化呈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作者:赵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