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美文•艺象>正文

元宵节畅想:中国人要过好中国节

2017-02-14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当我们放弃自己的节日不过,放弃自己的文化不传承,而开怀拥抱各种“洋节”和西方文化,那我们又凭何自诩为炎黄子孙和中华儿女?当有一天,某个外国人问:你是中国人,为何不过中国节,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元宵节畅想:中国人要过好中国节

元宵节赏花灯

  又到一年元宵节,按传统民俗,这天人们除了看花灯、猜灯谜,还要合家团聚吃元宵。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元宵节曾经的庆祝仪式已经越来越简化,对于都市中的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一天大多都是潦草的吃一碗元宵敷衍了事。元宵节的简化只是“中国节文化”日渐衰落的一个缩影。不仅是元宵节,端午、中秋、重阳这些传统节日近些年都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极大的冲击,老人经常感慨的那句“节味淡了”,就是这种现象的表征。

元宵节畅想:中国人要过好中国节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庆祝仪式就是潦草的吃一碗元宵

  一些人对传统习俗的衰落不以为意,甚至视之为社会的进步。持此论者,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并没有深入领悟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伴随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而出现。传统节日则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萝卜灯照一照家里的犄角旮旯可以祛病除灾,自然不足为信,可当家家户户都在进行这一活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次全民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我们每个个体通过这样的具体行为,标识着我们何以是炎黄子孙,我们这个民族用这样的仪式标识着我们何以为中华民族。除了元宵节的玩灯、赏灯,春节的守岁祭祖、端午节的焚香插艾、中秋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望远,所有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仪式,我们正是在这样的集体行为中,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一直在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当我们放弃自己的节日不过,放弃自己的文化不去传承,而开怀拥抱各种“洋节”和各种西方文化,那我们又将凭何自诩为炎黄子孙和中华儿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和节日文化,当有一天,某个外国人问:你是中国人,为何不过中国节,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具体到如何做上,我们不妨从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做起。

  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深入开展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这个意见,为我们如何过好传统节日提供了行动指南。正如意见中指出的,振兴传统节日,并非要复古拟古,而是要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新节日习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两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所有这些都需要从过传统节日开始——传统节日我们连过都不过,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决定今年跟儿子猜一猜灯谜,跟妻子逛一逛花灯会,陪家人好好过一个元宵节。

(文/韩业庭)

 

  延伸阅读:

  刘巽达:元宵诗情中的文化认同

  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