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传播中国情怀 传承中国精神

2022-09-2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颐武 收藏
传播中国情怀传承中国精神

——评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在中秋夜里陪伴着人们过了一个祥和美好的节日。这台晚会受到了广泛好评,它的艺术表现和中国价值的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是一台能够深入人们心灵、传播中国情怀、传承中国文化的精彩晚会。

中秋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诗意和浪漫传统的重要来源。中秋的历史延绵千年,中秋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晚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晚会,它融入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凸显了人们在此时此刻对于自己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同。这台晚会是富有巧思的。中秋月圆,人间团圆,晚会以“圆”为主题,正是凸显了天上人间的美好,也凸显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圆”字里蕴含着圆润、圆满等含义,是中秋时人们共同的心理和感情投射。舒展在论钱钟书先生对于“圆”的含义的分析时点明,圆“有以象征最完美崇高的境界”。“圆”正是体现在中秋晚会所追求的境界。这个中心词可以说深刻地表达了中秋文化的意蕴。晚会的整体风格清新,诗意贯穿了三个篇章。从《江月初照》开始,以《山河月明》深化,到《皓月千秋》收尾,层层递进,江月初照的人们共赏明月,到山河月明的更深领悟,再到皓月千秋的从古到未来的无尽延伸,都让人感受到晚会结构的巧思。

以“圆”为中心的传播是这台晚会最为成功之处,而受众就是中华儿女所共同构筑的“同心圆”。祝福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圆满幸福,升华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美好祝愿。晚会凸显了中华文脉的传承和中国精神的传递。从开场的《念奴娇·中秋》开始,中国人关于中秋的最深记忆被打开了,无论是《把酒问月》,或是《花好月圆》,直到终场的《海上明月》,东方之美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歌曲的演唱,还是舞台的表演,都凸显了中国的意境。明月在天,中国人把自己的诗意寄托在月亮上,千古诗情画意里的美妙想象和审美追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东方人温婉的诗意,浪漫的寻求,小桥流水中的风致,朦胧夜色下的情怀,都被这些浅吟低唱所呈现。让人们在中国的意境之中体验和感受,在东方的美学之下品味和理解。台上台下、全球华人在共同追溯中国文脉,体验中国情致。这样的时刻,这样的美和诗意,被有效地传递给了人们。

这台晚会也传递了当代中国人的情怀和诗意,这既来自传统,也融入了当下。如《银河中的星星》就把现场的空间和天上的中国航天员做了连接。一面是倾情地演唱,以诗意展开了中国人和太空的浪漫的情愫,另一面是三位在太空的航天员向所有人致意。让我们和第一次在太空过中秋的航天员有了一次跨越辽阔太空的团圆。天上人间如此美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在当下得到了现实的支撑,看到了诗意穿越了广阔的空间得到了连接和延绵。而像《推开世界的门》《平凡的一天》等等也是抒发当下中国人情感的作品。这些歌曲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社会生生不息的力量,让节日的美好打动大家。

这台晚会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在于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无论是现实舞台和虚拟影像的结合运用,还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视点观照,或是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呈现,都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助力艺术,艺术得力于科技的分量。一方面,科技手段极大地为艺术创作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让晚会的创作者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来实现艺术的构思;另一方面,艺术的表现在得到科技的支撑之后,有了更多升华和深化的可能。而在全国许多城市的公共广场等大屏同步播出晚会的“百城千屏”,更为晚会的传播和节日氛围的烘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晚会所传递的中国精神、中国境界、中国风格,更是由于有了这些科技手段的支撑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这台晚会的成功,凸显了中国电视在探索传播中国情怀方面的成就,也凸显了电视晚会创作和传播的新的路径和新的可能性。


(作者: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中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网络直播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张颐武)

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

“饭圈文化”反思(张颐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