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首映礼在北京举行。
影片首映礼后,各方反响热烈。
该片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摄影师在中国空间站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导演朱翌冉执导,故事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向观众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这部作品无论是创意还是制作,都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与行动,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与体验,必然以其卓越的立意、诚挚的心意和创作的新意载入史册。
卓越的立意
尽管中国航天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载人航天并在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的伟大工程,但仅仅是通过有限的航天员工作生活片段的新闻报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对他们的热情与好奇。
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的主创者们以敏锐的视角,看到了这一个尚待开发的“蓝海”,决定以此作为突破,将专业的设备交由准备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们,由他们按照主创者的要求,记录下太空生活与工作的影像,进而编辑制作出一部电影。
作为以航天员为拍摄主体,全景式记录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影像的8K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在规模体量上、影像指标上、在轨资源调动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没有任何历史经验,拍摄存在着各种不可预测风险的情形下,做出拍摄制作这部电影决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勇气、胆识和魄力的举措。
《窗外是蓝星》从专业领域来看,也体现出主创者们与众不同的高远而精准的判断力。
他们不是在一般剧情片上与已有商业电影去拼高下,而是抓住总台对接大国重器领域的独家参与优势,并以纪录片创作的丰富经验打造太空电影。
这就既避免了在复杂的剧情电影商业环境中的过度“内卷”,又可以彰显总台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与独家优势。
这一卓越立意也必然会为总台电影的后续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诚挚的心意
《窗外是蓝星》显示了总台主创者们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时代科技前沿、心想万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诚挚的心意。
作为当今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航天事业无疑是“国之大者”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
跟着航天员去太空旅行,并把他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做全景式记录,以此可以体现主流媒体对“国之大者”的倾力跟进与深度参与。
航天领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科技前沿无处不在,将这些饱含高科技元素的前沿成果记录并呈现出来,对于科技普及,尤其满足广大观众对于这个“神秘”空间的探究与好奇同样特别重要。
当然,太空拍摄毕竟不比地面拍摄,除去不影响航天员正常的工作与休息,如何拍摄出既真实又符合专业要求的影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尤其是在出舱、神舟与空间站对接等充满了风险的时刻等,这些记录都需要拍摄者超绝的勇气与担当。
我们要向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在太空特殊环境下出色完成拍摄任务的英雄航天员致敬!
正是主创者们的坚定、执着与超绝的努力,才会有这样惊艳的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
创作的新意
《窗外是蓝星》第一次全景式记录了航天员从出发到太空工作生活再到返回地面的完整过程,这本身就具有揭秘真相性质的文献典藏价值。
当然仅仅靠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支撑起一部电影。该片在叙事、情感、思想等层面的挖掘与表达新意迭出,令人回味不绝。
如何将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影像编辑制作成一部电影?
该片主创者捕捉了航天员王亚平与女儿隔空对话中女儿希望妈妈给她到太空摘下一颗星星为叙事主线,以此串联起相关内容。
这一叙事主线的确立,既把航天员日常工作生活嵌入其中,又形成了充满戏剧性、悬念性的内在张力,还有飘逸脱俗的诗意蕴积其间,可谓相当新颖而精巧。
在航天员与家人的对话中,在三位航天员相互协作陪伴的进程中,浓浓的亲情与友情的情感表达令人动容。
在那些航天员太空视角拍下的我们共同的地球上湛蓝的大海、火红的太阳、格外醒目的星星的呈现中,维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世界和平的思想表达在此水到渠成、令人信服而认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出品单位联手航天工作者以卓越的立意、诚挚的心意和创作的新意,为我们贡献的这第一部8K拍摄太空电影,将于9月5日全国上映。
这是首部挂总台电影台标并在全国院线上映的电影。
相信那些令人震撼的影像一定会惊艳世界,令世人充分感受、领略新时代中国人的格局、境界与情怀!
(作者:胡智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