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回顾抗战历史成为银幕热点,广东导演甘小二执导的《坪石先生》是最富于文人气质的抗战电影。
《坪石先生》讲述了抗战期间岭南知识分子于战争烽火中坚守教育、传承文脉的动人故事。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被迫多次迁徙,先后迁至粤西罗定(1938年10月-1939年初)、云南澄江(1939年2月-1940年),粤北坪石(1940年8月-1945年1月)、粤东、粤西北及湘南(1945年1月-10月)。其中在粤北坪石办学4年多,累计培养和毕业的学子近2万人。《坪石先生》反映的正是中大坪石办学的历史。
一
《坪石先生》以丰富的细节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中大师生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才华与风骨。最突出的是主人公黄际遇,他是中国开创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元老之一,在多所高校创建了数学系,编写了《微积分学》《代数学》等教材。他在坪石期间担任数学天文系主任兼校长室秘书,校长张云也是他的学生。影片从多个层面表现了黄际遇的博学多才:他长数学,教室黑板上写满密密的公式;他擅书法,所写对联、书信、板书样样漂亮;他精棋艺,与卫梓松教授的切磋常常领先;他工书画,与冼玉清教授共绘梅花;他爱国学,为中文系学生开设《骈文》课时说,“系主任可以不当,骈文却不可不教”。
影片讲述了黄际遇以文脉传承为使命,在战争期间坚持教学、保护学生、保护学校的动人故事。片中他以数学保护学生一幕极为精彩:中大有学生从事革命活动,警察知道黄际遇精通书法,带着学生们的作业来让他找出嫌疑人,黄际遇无法推辞,于是开始运用数学知识在警察局大讲概率论,指挥着一帮警察在作业堆里查找,最后计算出了所有学生的概率都差不多的结果,保护了学生不被抓捕。此外,在学生邱杨参军后在军营陷入困境时,又是他竭尽所能将其接回了学校。
《坪石先生》反映了中大师生对于抗战的不同理解与冲突。学生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想要投笔从戎、上阵杀敌,黄际遇之子家教和他所看重的天才学生邱杨也在其中。而以黄际遇为代表的老师们并不支持学生直接上战场,黄际遇在邱杨参军前一直试图劝阻,黄家教报名参军时更被中文系主任詹安泰一把拉出了队伍。老师们的态度源于他们对自身使命的认识与坚守。黄际遇坚信“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责任,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保全性命,延续文脉,否则罪莫大焉”。他要求老师们“一定要保住学生,有青年才有未来”。他也要求学生们在战时就要为和平时,因为“未来,一个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军”。
“知识救国,亦是大道。”坪石先生们为文脉传承竭尽所能,各具风采。“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随校拨迁,辗转不悔”;音乐家黄友棣与诗人方芜军共同创作出歌曲《杜鹃花》;天文学家邹仪新叶述武夫妇在粤北建立了天文台,又在迁移时将天文望远镜和子午仪等仪器分拆成二百多件藏在不同地方以免落入敌手。图书馆长杜定友护书如命,不仅早早安排好将数万册图书装入数百只木箱进行迁移,自己更坚持书不走人不走,最后是被师生们硬抬上了撤离的火车。
片中牺牲的师生和民众触动人心:待学生如孩子的何妈死于轰炸,土木系主任卫梓松因来不及撤退滞留,坚决不当日伪维持会长而自杀;罗秀贞被日寇追至绝境,抱子跳崖;写下《杜鹃花》的方芜军成为烈士……。
二
《坪石先生》视听表达含蓄克制而富于韵味,也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作为抗战影片,其中不乏轰炸与牺牲,但影片并未渲染战争的血腥,而是将人物置于天地山水之间,于情景交融的影像中展现故事与人物。
坪石山青水绿、翠竹依依,影片以山水入镜又有意淡化色彩浓度、虚实相生,营造出出水墨山水画般的意境。无论是一叶扁舟驶入河边的芦苇丛,还是黄际遇一袭长衫在山间中沉思,又或者师生们撑着油纸伞在江边行走,每个场景都安静从容,一如师生们面对战争时内心的镇定。片中有不少场景拍于冬季,粤北霜雪染白了屋上青瓦与路边树木,加深了战时萧瑟肃杀的意味。
片中最动人的一幕是楚言在石桥送别恋人钟集,常规表现会将镜头直接对准两个年轻人,而影片却将镜头对准了石桥下的河水里倒影出的两人离别的身影,模糊的倒影越走越远,诉说两人载不动的别愁。此后镜头拉开,呈现出石桥在树木掩映下横跨水面的全景,水上的桥洞与水里的倒影相连接形成三个圆形,桥上和水里的钟集都只剩下小小的身影,静谧优美又怅然若失。此外黄际遇与冼玉清在月光下共画梅花,他将月光投射下的梅枝花影与冼玉清所绘的梅枝叠合成画,更是美得超凡绝尘。
影片在声音的表现上颇具匠心。师生们的日常对白文白夹杂,体现出文人特征,谢君豪饰演的黄际遇更将说话声音压低,突出了其沉稳气质。最震撼的是黄际遇夜里给学生上骈文课中途遭遇空袭一段:开始还是安静的课堂,他将一篇《哀盐船文》写在黑板上,逐字逐句进行解读,随着文章内容逐渐激烈,其声音也逐渐高昂,师生沉浸在文章的氛围之中,浑然不觉外界还隐隐有其他的声音。直到他以饱满的激情诵读至“惊飙勃发,万窍怒号,地脉荡决”,外面也传来的惊天动地的轰响——那正是日军轰炸机的声音。读书声与战火声相交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
同时,影片音乐亦非常动人。黄友棣在新年音乐会上用口琴吹响的《杜鹃花》清新纯净;由五条人乐队创作的粤语主题曲《风》以舒缓的节奏吟唱老师们心声,诉说着国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古朴沧桑,韵味悠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脉传承数千年绵延不断。抗战期间,为保护文化、传承文脉,先贤们将故宫文物南迁,北方高校南迁至云南成立西南联大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岭南知识分子在粤北坚守教育的历史还少有人知晓。甘小二在考察这段历史时写道:“筚路蓝缕气犹在,残山剩水血未凉。”他以充满文人气质的《坪石先生》描绘了岭南教育先贤在战火中传承文脉的动人故事,也传承了他们所传承的珍贵文脉。
(作者:周文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大学副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