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幻电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天人合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文化理念在科幻电影中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科幻电影通过融入文化产业、促进科普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激励创新精神等方式,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选自《流浪地球》)
定义未来世界
科幻电影通过想象未来科技所包含的多种可能性来引导观众,影响他们在选择个人、群体与社会发展取向时的判断,从而定义未来世界。
科幻电影作为舶来品进入我国市场,经过本土化转变后成为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展示关于未来想象的重要手段,早期科幻故事片《六十年后上海滩》(1938年)就是这样诞生的。从此,国产科幻电影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变迁,塑造未来之人,描绘未来之景,探索未来之路,定义自己所理解、所向往的未来世界。
在我国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与当下世界、过去世界之间没有鸿沟天堑,人们可凭借超级科技往来于其间。与今日之人相比,未来之人可能为超级科技所“增强”,也可能为超级科技所奴役,还可能不得不与在超级科技引导下发生变异(或者来到人世、造访地球)的各种智慧生命相处;与今日之景相比,未来之景可能显示出超级科技创造的奇迹,也可能见证超级科技造成的浩劫,或者表现为成与毁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剧烈冲突;与今日之路相比,未来之路可能穿越时段区分、平行宇宙和浩瀚星空,其端口为超级科技所开启,其屏障则为超级科技所构建……凡此种种,既展示科技福祉,又预警科技风险,都体现出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营造理性氛围
表达社会关怀。科学不仅关注自然现象与规律,而且关注社会运动与变化。科幻电影将关注社会问题作为当仁不让的使命,从而发挥惩恶劝善、激浊扬清的功能。一些科幻电影因为浓郁的情感、鲜明的价值观而打动观众。例如,《男人的世界》(1987年)以生动的故事批判了重男轻女的倾向,《毒吻》(1992年)聚焦于化工污染的危害,《小强大战外星人》(2019年)揭露了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以探索真理为要旨,反映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体现于科学工作者的实践中。英国学者格兰特指出:“当你挑选故事时,别把它局限禁锢在科学技术上,而是要寻找科技背后的人文故事。你要寻找的是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不论是在思想上、行动上,还是对待彼此的方式上,重点绝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产生的影响。”科幻电影对弘扬科学精神的贡献,与其说是基于对科学工作者既有实践的写照,不如说是基于对科学工作者应有品德的思考。例如,《危险智能》(2003年)批判了与不法商人勾结的科学家利用芯片植入让儿童误入歧途等。
总之,科幻电影通常依托科学原理和逻辑思维设定虚拟世界、构建故事情节。它强调科学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鼓励观众运用理性思维冷静地面对未来,以科学智慧应对困境和危机。它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传达科学观念,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夸张、变形和对比,揭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揭示各种伦理困境,反映各种价值冲突,促使观众反思人类的行为准则,培养观众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能力。
实现经济效益
科幻电影属于想象力消费,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积累若干提高科幻电影经济效益的经验:一是吸引民资、外资进入科幻电影领域,鼓励投资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参与摄制、发行和放映等活动;二是通过多方投资合拍机制降低制片方的风险,扩大科幻电影的发行范围;三是促进科幻电影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四是调动不同投资者的积极性;五是加强影片成本控制,建立影片预售制度,加大对电影营销的投入,整合从生产制作到宣传发行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六是树立企业品牌,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七是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八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孵化项目、扶持优秀剧本和青年导演等措施,为科幻电影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
通过定义未来世界、营造理性氛围和实现经济效益,我国科幻电影在运营层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和借鉴。
(作者:黄鸣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