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是首部完整展现中国十四年抗战史的纪录电影。影片以编年体的叙事结构,清晰勾勒出中国抗战的历史脉络;以科学史观为指引,深刻阐释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铸就的民族精神;以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让历史记忆在银幕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部兼具思想高度、历史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以编年体清晰立体地展现抗战史
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巧妙地运用编年体清晰立体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人类历史大事件。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按照时间轴铺陈,能够清晰地呈现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观众能够直观地把握历史的脉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诠释伟大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在苦难中坚守的顽强意志。尤其是整部影片并非机械地依照时间线罗列,而是有详有略,有起有落,导演以匠心独运的结构设计,在编年体的“线”上巧妙地嵌入无数震撼人心的“点”,让历史叙事既有广度更有深度。
82位勇士在刘老庄以血肉之躯阻击日伪军1600余人;造成1230名村民遇难的潘家峪惨案;创造中国抗战史奇迹的“平山团”……这些精心选取的历史片段,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里的珍珠,被编年体的叙事线索串联。它们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可感,让观众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触摸到历史温度。在此基础上,导演以线成面,构建起全方位、多维度的历史图景。影片不仅记录了正面战场的惨烈,也呈现出敌后战场的智慧;不仅刻画出军人的英勇,也展现了后方民众的支持、奉献与牺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记忆工程。不仅如此,影片进而由面及体,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坐标系中,让中国抗战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相互呼应,体现出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关键地位,构成人类共同抵御法西斯暴行的完整叙事,深刻诠释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
以科学史观深刻地阐释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既是支撑民族抗争的精神脊梁,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影片在展现各方力量殊死抗争的过程中,让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爱好和平等精神特质变得愈发鲜明。对中国精神的诠释得益于科学史观的引导。首先,在整体史观的引导下,影片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时代背景纵深,在讲述战争的同时还提及了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加剧、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以及世界经济危机蔓延引发国际秩序动荡等因素,揭示出这场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与世界格局演变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突出了敌我实力悬殊下战争的残酷性。其次,在叙事技巧上,《山河为证》均衡地呈现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巧妙地平衡了领袖、英雄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不可替代的贡献,生动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抗战路线的指引下,凝聚起民族合力,共同御敌,这是抗战获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山河为证》以人民史观为指导,深刻揭示出军民一体、众志成城下抗战胜利的历史必然。
在此基础上,影片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边界,以全球史观将人民叙事升华为人类关怀,凸显出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每一次历史叙事都是对史观的重新建构,今天的我们能以如此开阔的视野回望这段历史,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既铭记苦难,更珍视和平。人民史观与全球史观使《山河为证》所展现出的中国精神更具力量,使观众能够在回望中汲取足以面向未来的前行之力。
以精湛的视听语言铸就艺术精品
《山河为证》以娴熟精湛的视听语言,成就了一部具有史诗感的艺术精品。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湮没的珍贵文献,让观众在熟悉的历史影像中找到共鸣,又通过新发现的史料带来新的震撼。美国国家档案馆的2243卷中缅印战区档案、俄罗斯现代史档案馆的810小时航拍胶片,日本NHK提供的满铁调查部档案胶卷……多重文献的佐证,使影片呈现的历史图景愈发立体丰满,其证据链也因扎实、严谨而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在视角的处理上,影片尽可能地采用第一视角,采用了43位抗战亲历者的同期声录像。其中年龄最大的受访者已经110岁,最小受访者也已98岁,摄制组为留存这份珍贵史料,于2024年完成了抢救性拍摄,有5位受访者在成片后去世。影片中还穿插了大量战争亲历者的日记,包括东北抗日联军周保中将军的日记,侵华日军司令官畑俊六的作战日记等。多角度的第一人称叙事,将观众带回历史现场,也摆脱了叙事方式的单一,使作品在时空交错中获得灵动而厚重的张力。
在情感表达上,《山河为证》以克制替代煽情,通过理性客观的事实陈述,间以“留白”式的叩问,引发观众对历史的反思。相较于剧情片通过戏剧冲突强化情感表达,《山河为证》的克制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凝视。这种克制并非冷漠,而是将情感深埋于史实之下,让观众在理性认知历史的基础上,自主生发出对民族精神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这种沉淀于心的情感,比煽情更具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在流媒体时代,《山河为证》再次证明了专业创作的难以超越性与纪录电影不可替代的价值。影片让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出的韧性,以及无数先烈用生命写就的四个大字:“永不屈服”。这部作品不仅是纪录中国苦难与抗争的悲壮史诗,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影像档案。它昭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和平与正义永远值得用生命去守护。
(作者:顾亚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